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7-29 10:2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 服务型政府 内在联系 逻辑框架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种观念和政治实践,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构遇到了很多挑战。究其原因是服务型政府的建构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我们现有的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举措,都过于偏重从行政的视角或者说是从技术的层面来谈论,而相对忽略了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视角或者说是从价值的层面来阐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研究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即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本文共五章。总体逻辑是,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接着,分别系统梳理了服务型政府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得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指导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逻辑框架。 具体来说,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对服务型政府进行概述。从重新界定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和阐释了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即马克思的民主观、权利观和市民社会观。第四章主要对比分析了服务型政府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在联系,主要包括二者在关于民主、权利和公民社会方面的联系,并提出了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用马克思政治哲学指导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逻辑框架,即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公民本位、价值归旨是权利本位、动力机制是公民精神。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 服务型政府 内在联系 逻辑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D630;A81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导论7-13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7-8
  • 1.1 选题背景7
  • 1.2 选题意义7-8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2.1 国外研究现状8
  • 2.2 国内研究现状8-10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10-13
  •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0-11
  • 3.2 主要研究方法11
  • 3.3 创新之处11-13
  • 第1章 服务型政府概述13-23
  • 1.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13-14
  • 1.2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14-15
  • 1.2.1 职能科学14-15
  • 1.2.2 结构优化15
  • 1.2.3 廉洁高效15
  • 1.2.4 人民满意15
  • 1.3 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构中存在的问题15-19
  • 1.3.1 在认识上对服务型政府存在误区16
  • 1.3.2 深受行政体制和机制的束缚16-17
  • 1.3.3 为民服务的施政理念有待加强17
  • 1.3.4 我国公民参与存在不足17-19
  • 1.4 服务型政府建构的意义19-23
  • 1.4.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20
  • 1.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20-21
  • 1.4.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21
  • 1.4.4 有助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21-23
  • 第2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23-33
  • 2.1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精神实质23-24
  • 2.1.1 人的解放理论的内涵23
  • 2.1.2 人类解放理论的内容23-24
  • 2.2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24-33
  • 2.2.1 马克思的民主观24-26
  • 2.2.2 马克思的权利观26-29
  • 2.2.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29-33
  • 第3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联系33-37
  • 3.1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联系33-35
  • 3.1.1 在民主方面33
  • 3.1.2 在权利方面33-34
  • 3.1.3 在市民社会方面34-35
  • 3.2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基本要求35-37
  • 第4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指导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逻辑框架37-44
  • 4.1 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逻辑起点是公民为本37-38
  • 4.1.1 服务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于保障公民权的实现37
  • 4.1.2 服务型政府中公民的角色定位是积极公民概念37-38
  • 4.1.3 服务型政府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服务者38
  • 4.2 服务型政府建构的价值归旨是权利本位38-41
  • 4.2.1 权力是权利的保障38-39
  • 4.2.2 民主是实现权利的目的和手段39-40
  • 4.2.3 服务型政府要实现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回归40-41
  • 4.3 服务型政府建构的动力机制是公民精神41-44
  • 4.3.1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离不开公民的积极参与41
  • 4.3.2 公民多重角色的实现以塑造积极地公民精神为前提41
  • 4.3.3 服务型政府建构亟需唤醒公民精神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J];桂海论丛;2008年01期

2 吴苗;;马克思的政治发展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1期

3 马俊峰;;论马克思的两种政治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J];理论导刊;2013年09期

5 吴越;;论“讲政治”的三层寓意[J];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07期

6 彭勃;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参与[J];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02期

7 李元书,刘昌雄;社会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8 陈朋;;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1期

9 陈亮;;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3期

10 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钟哲明;;全面坚持唯物史观,切实建设政治文明[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国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任嫦勤;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青;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8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88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