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13:24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国民政治素质改造 公民教育 启示


【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启蒙思想的引进与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梁启超一直致力于向西方寻求探索救亡图存、振兴民族与国家的经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开始向西方寻求拯救民族危亡、促进国家振兴的方法。这其中,梁启超的探索比较全面与系统,他在全面分析了国民素质缺陷的成因、危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改造国民素质的思路,以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梁启超的新国民的理论与实践历来是学界所关注并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有针对性的对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切入,着手研究梁启超对于国民政治素养的改造的措施与思路。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的阐述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思想,梳理其思想脉络,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背景、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做详细的阐述,以便理清思路,构建框架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准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梁启超新民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渊源,以及梁启超对于近代国民政治素质缺陷的论述,从整体上对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思想形成原因进行把握。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目标和内容,对其新民思想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第四部分主要写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法,在这一部分中对于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的改造做一个详细系统的梳理,使读者能够了解到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改造和提升国民的素质。第五部分则阐述了梁启超的国民政治素质改造思想在今天的价值及应用,对于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所提供的启示梁启超所论述的新国民的问题,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改造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价值。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和阐述了梁启超国民政治素养改造的方针之后,将目光投向现代。在物质文化丰富发展的同时,对于公民精神文化的建设更是不可或缺的,公民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梁启超的国民素质改造思想对于今天的公民教育仍有启示和可以借鉴之处。尽管由于时代原因和思想上的局限,梁启超的国民改造思想有其不科学合理之处,但瑕不掩瑜,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之中应当辩证的看待,去粗存精,批判性的继承其新国民思想,为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政治素养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梁启超 国民政治素质改造 公民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绪论14-2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选题背景14
  • 1.1.2 选题意义14-15
  • 1.2 研究现状15-19
  • 1.2.1 海外研究现状15-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 研究方法19
  • 1.3.1 文献研究法19
  • 1.3.2 历史分析法19
  • 1.3.3 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法19
  • 1.4 研究框架19-21
  • 第二章 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思想提出的背景21-29
  • 2.1 时代背景21-23
  • 2.1.1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21
  • 2.1.2 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21-22
  • 2.1.3 有识之士的自主反思22-23
  • 2.2 理论渊源23-25
  • 2.2.1 儒学渊源23
  • 2.2.2 西学渊源23-24
  • 2.2.3 东学影响24-25
  • 2.3 近代国民政治素质存在的缺陷及成因25-29
  • 2.3.1 近代国民政治素质缺陷的表现25-26
  • 2.3.2 近代国民政治素质缺陷的危害26-27
  • 2.3.3 近代国民政治素质缺陷的形成原因27-29
  • 第三章 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目标与内容29-38
  • 3.1 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目标29-31
  • 3.2 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的内容31-38
  • 3.2.1 政治认知:坚持主体意识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1-33
  • 3.2.2 政治价值观:树立依法治国和以国家利益为先的意识33-35
  • 3.2.3 政治情感: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的塑造35-38
  • 第四章 梁启超提高国民政治素质的方法设计38-50
  • 4.1 变革政治制度38-42
  • 4.1.1 制定宪法法律,保障公民权利39-40
  • 4.1.2 建立选举制度,拓宽参政渠道40-41
  • 4.1.3 实行政党制度,确保政治公正41-42
  • 4.2 革新学校教育42-47
  • 4.2.1 废除科举取士,改进人才选拔方式42-43
  • 4.2.2 普及基础教育,更新教育内容43-45
  • 4.2.3 重视师范教育,开办新式学堂45-46
  • 4.2.4 开展女子教育,促进男女平等46-47
  • 4.3 发挥舆论作用47-48
  • 4.3.1 通过文学作品转播思想47
  • 4.3.2 通过报刊媒体引导舆论47-48
  • 4.4 倡导国民运动48-50
  • 4.4.1 增强参政能力48-49
  • 4.4.2 培育民主思想49
  • 4.4.3 树立责任意识49-50
  • 第五章 梁启超国民政治素质改造思想的启示50-55
  • 5.1 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公民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50-52
  • 5.1.1 政治体制改革离不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50-51
  • 5.1.2 政治体制改革是公民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51-52
  • 5.2 重视教育对于公民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52-54
  • 5.2.1 树立主人翁意识52
  • 5.2.2 树立民主法治观念52-53
  • 5.2.3 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53-54
  • 5.3 重视舆论对于公民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54-55
  • 5.3.1 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54
  • 5.3.2 发挥文艺作品的导向作用54-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0-6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夏晓虹;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郑师渠;;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贾旭东;;范式的转移与意义边界的开放——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80年[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严海建;;浅析梁启超父子两代知识分子的代际转型[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曾宪榕;邵霞;;论《新中国未来记》在我国小说史上的意义[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炜光;;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先行者与启蒙师[J];财政经济评论;2011年01期

8 李春远;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傅慧芳;;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研究的现状与向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曹亚明;;从“载道”到“言志”——论梁启超与晚清至五四时期创作观念的现代化进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若淮;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6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张少鹏;民初的国家主义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公民意识对我国法治社会建构的作用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琳琳;关于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初步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珍;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D];郑州大学;2011年

4 刘倩;论公民意识及其现阶段在我国的培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晓菲;网络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建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桑圣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芳;论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高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俞莲英;中国农民角色转换中的公民意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蓬勃;论公民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9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09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