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8:24
本文关键词: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列宁主义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 意义 当代价值
【摘要】:列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形成了完整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研究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是整个列宁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列宁主义科学体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反“和平演变”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反“和平演变”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对我们挫败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侧重于历史的角度,探讨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和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经验,面对实力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渗透和颠覆,是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其次,侧重于理论的角度,梳理出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体系,这是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研究的主体部分。本文认为,列宁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和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政治保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物质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保证;采取和平共处的对外战略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外部条件。最后,侧重于现实的角度,结合苏联、中国反“和平演变”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当代价值,揭示出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对中国的启迪。
【关键词】:列宁主义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 意义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4;A821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0 导言13-25
- 0.1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14-22
- 0.1.1 研究现状14-21
- 0.1.2 研究意义21-22
- 0.2 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22-25
- 1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社会历史条件25-38
- 1.1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理论渊源25-32
- 1.1.1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理论基础25-28
- 1.1.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28-32
- 1.2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32-38
- 1.2.1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32-35
- 1.2.2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35-38
- 2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38-49
- 2.1 列宁对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论述38-39
- 2.2 列宁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39-43
- 2.2.1 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阶级划分标准,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实质39-41
- 2.2.2 列宁提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历史发展的推动力41-42
- 2.2.3 列宁提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42-43
- 2.3 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43-49
- 2.3.1 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形式43-44
- 2.3.2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44-46
- 2.3.3 无产阶级专政与工农联盟46-47
- 2.3.4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47-49
- 3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思想49-71
- 3.1 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49-50
- 3.2 保持国家机关的人民性的思想50-55
- 3.2.1 大力吸收劳动者管理国家50-51
- 3.2.2 保证劳动者选举权和罢免权的实现51-52
- 3.2.3 加强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52-53
- 3.2.4 加强对国家机关监督的思想53-55
- 3.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55-61
- 3.3.1 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干部55-57
- 3.3.2 要大胆地从下层选拔新人57-59
- 3.3.3 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59-61
- 3.4 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61-66
- 3.4.1 官僚主义是苏维埃国家的一大祸害61-63
- 3.4.2 揭示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及采取防治措施63-66
- 3.5 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发挥坚强柱石作用66-71
- 3.5.1 革命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66-67
- 3.5.2 革命军队是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力量67-68
- 3.5.3 无产阶级军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68-71
- 4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71-84
- 4.1 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71-74
- 4.1.1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71-72
- 4.1.2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72-74
- 4.2 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74-79
- 4.2.1 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变74-77
- 4.2.2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77-79
- 4.3 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警惕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矛盾和新危险79-84
- 4.3.1 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矛盾和新危险79-80
- 4.3.2 新的斗争是一场严峻的竞赛和考试80-84
- 5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执政党建设思想84-103
- 5.1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84-85
- 5.2 重视从思想理论上建党85-91
- 5.2.1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6-87
- 5.2.2 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87-90
- 5.2.3 加强对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90-91
- 5.3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纯洁党的队伍91-96
- 5.3.1 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91-93
- 5.3.2 清党工作的经验93-96
- 5.4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96-99
- 5.4.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96-97
- 5.4.2 防止官僚主义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97
- 5.4.3 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97-98
- 5.4.4 要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98-99
- 5.5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99-103
- 5.5.1 重视党的组织统一与思想统一99-101
- 5.5.2 坚持求同存异、善于团结犯过错误的同志101-103
- 6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103-114
- 6.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03-106
-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6-109
- 6.2.1 创立“灌输论”106-107
- 6.2.2 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107-108
- 6.2.3 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道德108-109
- 6.3 批判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109-114
- 6.3.1 批判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109-112
- 6.3.2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112-114
- 7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国际战略思想114-129
- 7.1 列宁的时代观114-117
- 7.1.1 划分时代的科学标准114-115
- 7.1.2 时代的性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15-116
- 7.1.3 时代特征116-117
- 7.2 推进世界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117-122
- 7.2.1 俄国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118-120
- 7.2.2 成立共产国际领导世界革命120-122
- 7.3 实行和平共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122-129
- 7.3.1 实行和平共处的可能性122-123
- 7.3.2 实行和平共处的必要性123-125
- 7.3.3 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125-129
- 8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意义与当代价值129-146
- 8.1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29-133
- 8.1.1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129-130
- 8.1.2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为正确认识苏联解体提供了理论指导130-133
- 8.2 列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对中国的启示133-146
- 8.2.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4-139
- 8.2.2 防止和平演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任务139-141
- 8.2.3 把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成为反和平演变的坚强阵地141-142
- 8.2.4 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执政意识142-144
- 8.2.5 培养忠于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144-146
- 结语146-148
- 参考文献148-156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156-157
- 后记1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及特色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9期
2 王中汝;;参与、监督与制约——未实现的列宁晚年政治体制设计及其当代价值[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3 高放;;苏联兴亡通鉴:十条主要历史经验[J];当代世界;2011年06期
4 辛向阳;;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思想来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2期
5 尹彦;;列宁对党和国家监督机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黄力之;;列宁与俄国革命的文化制约问题[J];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7 周尚文;;列宁为维护苏维埃政权合法性的斗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8 郑异凡;;苏维埃政权的危机和列宁的应对之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9 王建民;;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思想研究[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4期
10 高晓惠;;列宁时期俄共(布)党内关于苏维埃建设问题的几次民主争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626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2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