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友爱”
本文关键词:重思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友爱”
更多相关文章: 亚里士多德 政治友爱 弱的德性友爱 节制的利己主义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对于个体的幸福与城邦的繁荣具有重大作用的政治友爱,在类型上既不属于利益的友爱,也不完全等同于友爱的完美范型即德性的友爱,而是一种弱的德性的友爱;在性质上它既不是高尚的利己主义,也不是某种形式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意义上的政治友爱,在当代变化了的政治语境和哲学语境中仍然具有其重要地位和价值。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友爱 弱的德性友爱 节制的利己主义
【基金】: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国际学术交流项目(2013/2014)暨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经典诠释与哲学创新”(项目编号IFYT12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2
【正文快照】: 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领域,人类幸福生活的实现,至少就实践理性的发挥和伦理德性的发展来说1,城邦共同体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邦的兴盛与繁荣又依赖于正义与政治友爱(politicalfriendship)两大支柱性力量:“看起来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并且立法者们也重视友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乐;政治文明视域中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3期
2 萧斌;一部系统研究政治文明的力作——读《政治文明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云凤;浅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林荣光;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贾建梅,冯石岗;解析“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邓伟志;加强对政治文明的研究[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01期
8 林五星;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冯韧;论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兼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J];理论前沿;2003年02期
10 刘德厚;坚持劳动人本政治观,积极推进小康社会“人民宪政”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汉;;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2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3 王建民;;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都得讲政治[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4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何克祥;李海新;;政治文明的灵魂——政治文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仕龙;;简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程竹汝;;概念、结构与政策选择:关于政治文明的一个系统分析[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3年
9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N];学习时报;2005年
2 周平;政治文化——政治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力量[N];云南日报;2001年
3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商红日;发展低度政治生活化解冲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法学博士 桑玉成;论优良政治生活的基础[N];解放日报;2010年
5 ;短信折射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6 第二炮兵某部政治处主任 王国印;讲政治不论职务高低[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海洲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文化困境中的现代政治仪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本报评论员;政治参与因开放而有序[N];长江日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张明澍;公民政治素质调查中的几个“发现”[N];北京日报;2013年
10 赵丽江;积极推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4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9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卓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杨钦涵;我国政治博客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王苏;当前我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博;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储鹏飞;有序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我国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袁峥;公民政治参与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1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0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