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政治哲学思考
本文关键词: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政治哲学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新闻发言人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政治哲学 思考
【摘要】: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而且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美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最完善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广为世界各国所借鉴。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至今仅有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系,但是还存在“报喜不报忧”、“捂盖子”、发布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政府新闻发言人专业素养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和政府官员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领域内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这一制度的健全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政治哲学这一学科领域内,研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的学术文献还不多。本文在充分结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公众知情权、公共理性、公共领域、政治情感等有关政治哲学原理,从政治哲学角度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深入论证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认识,并试图运用政治哲学学科领域内的有关原理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进行理论解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确保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度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等基本权利,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我们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第二,依据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要实现人民民主,就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些必要物质条件中的必备一项。因此,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保障公众知情权要求政府必须采取切实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获取公共信息的诉求,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布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观点和工作情况等,也就是有利于保障公众知情权。 第四,有意识地对公民进行教育引导是形成“重叠共识”,是培养公共理性的一种有效有段。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可以通过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针对性地发布需要公开发布的信息,,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地教育和引导,这就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分歧,从而有利于形成公共理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政府可以发布需要公开的信息,社会公众可以将其意见借此平台予以表达,这种机制就可以形成一个为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的生存提供栖息地的空间。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布需要公开的信息,教育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一致性认知。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共领域物化的具体载体之一。 第六,政治情感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时候,要注重对政府新闻发言人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情感的培育,让政府新闻发言人养成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群众路线,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政府新闻发言人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发言人。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论文提出了政治哲学视角下健全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完善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立法,保障公众知情权。要在适当的时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层次,将政府信息公开法才作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本法。制定《新闻法》,用以规范新闻发布活动。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找准政府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中的角色定位。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个理论根基的基础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转变工作重心,学会用事实说话,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学会善待新闻媒体。三是减少信息垄断和信息屏蔽,善用公共理性和公共领域原理,引导舆论向政府预设的方向发展。四是依据政治情感理论,培养中国特色的职业化政府新闻发言人。 总之,用政治哲学视角深入研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课题,对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政治哲学 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D63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导论9-16
- (一)问题的提出9-13
- 1. 研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缘由9-10
- 2. 政治哲学视角下研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意义10-13
- (1)有利于提高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认识10-11
- (2)有利于拓宽政治哲学的研究领域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学科视野11-12
- (3)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积极作用12-13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13-15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15-16
-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概述16-24
-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涉及的三个基本概念16-18
- 1. 新闻发言人16
- 2. 政府新闻发言人16-17
- 3.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17-18
-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8-24
- 1. 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18-19
- 2. 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21
- (1)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萌芽19
- (2)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设立19-21
- (3)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现状21
- 3.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1-24
- (1)缺乏健全完善法律层面的保障机制21-22
- (2)信息垄断现象时有发生22
- (3)忽视公众的舆论监督力量22-23
- (4)忽视人文关怀的情感作用23-24
- (5)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程度不够24
- 三、政治哲学有关理论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4-33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4-26
-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6-27
- (三)公众知情权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7-29
- (四)公共理性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9-30
- (五)公共领域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30-32
- (六)政治情感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32-33
- 四、政治哲学视角下健全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33-37
- (一)加强立法,保障公众知情权34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34-35
- (三)减少信息垄断和信息屏蔽,善用公共理性和公共领域原理35
- (四)依据政治情感理论,培养中国特色职业化政府新闻发言人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翔;;论党内民主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赵瑞华;;新闻发言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关利器[J];公关世界;2006年03期
3 靖鸣,刘锐;记者招待会的功能和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4年02期
4 仰和;新闻发布制度与现代政府[J];国际新闻界;2004年03期
5 ;“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5期
6 刘建明;关于公众知情权的深度分析[J];新闻界;2005年05期
7 杨仁忠;;论公共领域对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独特作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共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初探[J];理论探讨;2013年01期
8 叶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其现实意义[J];青年记者;2010年12期
9 胡梅花;;论政治情感的培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15期
10 赵宇峰;从政府公共关系角度分析现代政府的形象评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赖洪川;论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发言人制度[D];暨南大学;2005年
2 王春生;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明德;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论阐释[D];兰州大学;2006年
4 晋筠;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红妮;中美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与现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蔡永宁;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佳亮;网络舆论的政治学思考[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0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3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