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义利观思想的制度伦理意蕴研究
本文关键词:荀子义利观思想的制度伦理意蕴研究
【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义利观问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辩争热点。荀子作为战国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思想家,较之孔孟思想的不同,他基于人性恶的思想提出了人具有“重义轻利”、“以义克利”的义利观思想,对当时社会研究义利观思想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荀子的义利观思想除了本身具有的重要意义外,对其礼义制度的制度伦理思想提出也是颇有价值的。他将义利观思想中对于个体规范水平的约束思想应用在其“隆礼重法”的制度伦理中,以“义”为核心建立礼法制度,承儒纳法,以义利观为伦理依托,以法治为强制保证,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思想基础,为当时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影响后世。本文旨在通过对荀子义利观研究,揭示在传统社会思想中,荀子义利观对传统以及当代制度伦理的内蕴影响,对当代我国的制度伦理建设中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制度伦理建设中即只关注个体心性伦理内涵的偏颇,更加重视个体心性的义利思想约束与法治制度的建设结合,帮助提高我国当代我国公务员素质建设,使我国以树立正确义利观的现代制度伦理意蕴,为我国建设廉政制度和法治社会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荀子 义利观 以义克利 隆礼重法 廉政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11
- 绪论11-22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11-14
- (一)研究目的11-12
- (二)研究意义12-14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一)国外研究现状14-16
- (二)国内研究现状16-19
-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19-22
- (一)论文结构19-20
- (二)研究方法20
- (三)研究不足20-22
- 第一章 荀子义利观思想的来源及特质22-33
- 第一节 荀子义利观思想的来源与内容22-28
- 一、荀子简介及荀学思想的理论基础22-24
- (一)荀子的生平简介22-23
- (二)荀学思想的理论基础23-24
- 二、荀子义利观思想的来源24-26
- (一)先秦时期义利观的产生背景24
- (二)荀子义利观的思想前提24-26
- 三、荀子义利思想的内容26-28
- (一)矫正本性的结果:化性起伪26-27
- (二)制约义利的方式:以义克利27
- (三)实现义利的原则:重义轻利27-28
- 第二节 荀子义利观的思想特质28-32
- 一、一种精神激励手段28-29
- (一)“心”、“性”为精神根基28-29
- (二)双重属性促进义利的精神激励29
- 二、体现利益驱动特点29-30
- (一)化利为礼:治国安邦的要求30
- (二)化恶为善:圣人礼义的平台30
- 三、一种权力制约方式30-32
- (一)人性趋恶导致权欲不平衡31
- (二)重群安定有利于制约权力31-32
- 本章小结32-33
- 第二章 以义利观为基础的先秦制度伦理发展33-41
-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制度伦理观33-34
- 一、血亲为纽带利益的制度伦理33-34
- 二、西周时期“礼”的制度伦理内涵34
- 第二节 孔、孟的制度伦理观34-37
- 一、孔子思想中的“仁”与“礼”35-36
- (一)“仁”、“礼”思想概述35
- (二)孔子义利与制度伦理的关系35-36
- 二、孟子的“仁政”的制度伦理观36-37
- (一)以民为本使仁政思想的根本36
- (二)性善论是孟子仁政义利学说的哲学基础36-37
- 第三节 法家的制度伦理观37-40
- 一、管仲的“法制”思想37-39
- (一)管子的思想主张37-38
- (二)管子的制度伦理思想38-39
- 二、商鞅的“重法”思想39-40
- (一)商鞅对管子重法的延续性39
- (二)商鞅发展观的重法思想39-40
-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荀子义利观的传统制度伦理内蕴及历史命运41-55
- 第一节 荀子的制度伦理观41-42
- 一、荀子制度伦理的思想根基41-42
- 二、荀子制度伦理的表现42
- 第二节 以义克利是荀子制度伦理的核心42-46
- 一、荀子义利观中的两利行为42-44
- (一)道义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含义42-43
- (二)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关系43-44
- 二、两利行为价值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动乱44-45
- (一)不同社会作用下两利行为的区别44
- (二)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社会功用44-45
- 三、人对两利行为取向中矛盾运动的调节作用45-46
- (一)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对立性45
- (二)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统一性45-46
- 第三节 隆礼重法是荀子的制度伦理的外在表现形式46-48
- 一、以“义”为主要思想的荀子礼法制度核心46-47
- (一)合群性促使“义”的思想更为牢固46-47
- (二)“隆礼”实为义利思想的精神外延47
- 二、以“法”为强制的制度伦理保障47-48
- 第四节 隆礼重法与礼法并重的结合统一48-50
- 一、“隆礼重法”中的“礼”“法”关系48-50
- (一)礼、法的起源相同48-49
- (二)礼、法的本质相同49-50
- 二、隆礼重法与礼法并用的相关性50
- 第五节 荀子制度伦理思想的历史命运50-54
- 一、近代以前荀子思想发展状况51-53
- (一)汉唐到宋明时期的义利观思想变化情况51-52
- (二)清代的极度尊奉52-53
- 二、近代对荀子思想的再抨击与推崇53-54
- (一)近代历史带来的批荀命运53
- (二)荀子思想的再次推崇53-54
- 本章小结54-55
- 第四章 荀子义利观中制度伦理历史局限及现代启示55-67
- 第一节 荀子制度伦理的历史局限55-58
- 一、义礼思想中的局限性55-56
- 二、价值层面礼尊法卑的弊端56-57
- (一)礼先法后的尊礼偏向56-57
- (二)王霸之别不利于社会稳定57
- 三、荀子制度伦理的现实缺陷57-58
- 第二节 荀子制度伦理的当代启示58-66
- 一、当代的政治生活与荀子制度伦理的关系58-59
- (一)以权力和利益为主的政治管理实践基础58-59
- (二)荀子制度伦理的现实结合性59
- 二、现代制度伦理对荀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59-61
- (一)传承礼法促进当代德法兼备的治国方略60
- (二)重义轻利规范下国家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60-61
- (三)当代社会制度伦理的发展内容61
- 三、荀子义利观思想与当代公务员道德约束的关系61-64
- (一)规范官员素质的前提——修养61-63
- (二)约束公务员行为的保障——教化63-64
- 四、荀子义利观思想对我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影响64-66
- (一)廉政制度建设要以道德伦理为基础64-65
- (二)廉政制度要靠法治作保障65-66
- 本章小结66-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亮宜;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J];学习论坛;2001年10期
2 陈德金;构建、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史佳;《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J];学习论坛;2002年09期
4 孙玉杰;21世纪中华民族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理念——评《社会主义义利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4期
5 罗国杰;树立科学的义利观[J];文明与宣传;2003年03期
6 贺啸;;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当代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7 匡利民;;论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的依据及其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8年01期
8 张玉平;;社会主义和谐义利价值观践行[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9 赵芳;霍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之辩[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3期
10 周继忠;;义利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吉庆;;关于传统义利观念及其历史变迁的思考[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2 李德芝;邱瑞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价值导向[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3 齐铁志;何晓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4 罗江文;林鸿程;;谈儒家义利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信倍;田嘉薇;;儒家义利观的时代意义与当代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6 王和平;;知识分子要树立与践行正确的义利观[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懿梅;;徽商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永祥;;浅论朱熹的义利观[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许珠武;;儒家义利观内在精神的现代诠释[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夏乃儒;;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A];炎黄子孙丛刊(1)——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文化建设[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晶晶;百年义利 百年荣光[N];首都建设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郭俐君;实业+资本“义利”突重围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程敢 本报记者 朔方;追寻“义利”的足迹[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4 实习记者 冯晓彤;百姓口碑是义利金字招牌[N];首都建设报;2011年
5 孙英 江苏省江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社会转型背景下义利观浅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6 记者 周萌;义利连锁店年内拟开至30家[N];首都建设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刘先琴;确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4年
8 黄楠森;义利统一 义先于利[N];人民日报;2002年
9 常宣文;诚实守信 义利相容[N];常州日报;2006年
10 中共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蔡晓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N];九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刘向军;社会主义义利辩证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伟;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房宏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矛盾辨析及调节[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周延龄;新时期义利问题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义利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关心;思孟学派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朱登浩;孔孟的义利观与当代中国崛起[D];郑州大学;2015年
7 万欢欢;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商学院;2014年
8 王羿皓;王夫之义利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杜文;“孔孟荀”义利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37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3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