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克沃尔《自然的敌人》中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5:05

  本文关键词:克沃尔《自然的敌人》中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克沃尔 资本 生态社会主义


【摘要】:乔尔·克沃尔(Joel Kovel)是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作为绿党总统候选人参加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其理论和实践在当代美国绿色运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克沃尔在代表作《自然的敌人》中,援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态危机问题。他力图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深刻地批判了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和资本主义生态运动所体现的改良主义思想,同时批评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第一代”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失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构想。克沃尔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理论来说明资本具有反生态的本性,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资本交换价值至上的逻辑,它不断要求扩张的内在规定性,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异化,使自然系统退化并且超越自然的缓冲能力,最终造成了全球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的各种生态运动和思想只能暂时缓和自然与资本之间的矛盾,最终目的在于维护资本的正常积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反生态的本性。克沃尔还分析了“第一代”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认为这些国家客观上缺乏经济基础、受到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威胁,主观上普遍缺乏民主的观念和制度,因而“第代”社会主义国家没能完全推翻资本主义。克沃尔认为,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克服资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案上,克沃尔认为可以通过激活和联合生态系综来实现统一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来实现劳动力的解放、使用价值的解放,才能够实现对自然内在价值和完整性的追求。克沃尔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由点到面不断扩展的长期发展过程。克沃尔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问题,并且从生态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朽的生命力。虽然他对“第一代”社会主义国家崩溃原因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生态社会主义实现道路的描述还不够具体,使其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呈现出空想性质,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理解,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并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克沃尔 资本 生态社会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一、前言8-15
  • (一) 选题背景8-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 国外关研究现状9-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12-13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13-15
  • 二、生态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15-20
  • (一) 生态危机15-16
  • (二) 资本是生态危机的动力因16-18
  • (三) 资本的反生态本性18-20
  • 三、生态改良主义的批判20-30
  • (一) 对科学技术改良主义的批判20-22
  • (二) 对资本主义绿色经济的批判22-26
  • 1. 生态经济学23
  • 2. 新斯密主义23-24
  • 3. 社区经济学24
  • 4. 合作社运动24-26
  • (三) 对资本主义生态哲学的批判26-30
  • 1. 深生态学26-27
  • 2. 生物区域主义27-28
  • 3. 生态女性主义28
  • 4. 社会生态学28-30
  •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蓝图30-37
  • (一) 劳动力的解放30-31
  • (二) 使用价值的解放31-33
  • (三) 以生态为中心的生产33-37
  • 五、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37-45
  • (一) 建立生态综合体37-40
  • (二) 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政党40-42
  • (三) 向生态社会主义过渡42-45
  • 六、评论与启示45-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杨东明;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的剖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785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85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a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