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社会资本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6 23:35

  本文关键词:社会资本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认同 社会资本 影响


【摘要】: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资本是影响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中,信任,不论是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对国家认同的构建都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法的前提条件,而制度、规范也是国家认同产生和维持的保障性因素,公民参与网络更是国家认同产生的生成条件。这三者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国家认同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去阐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并通过构建现代社会资本来构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陈述社会资本的理论概述和国家认同的理论概述。并指出社会资本对国家认同是有影响的。第二部分,指出作为社会资本核心部分的信任是构建国家认同的前提条件;公民参与网络——国家认同的生成机制;非正式制度规范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保障。第三部分,构建现代社会资本,促进国家认同的构建。
【关键词】:国家认同 社会资本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绪论6-11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6-7
  • (一)选题的目的6
  • (二)选题的意义6-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7-10
  •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7-8
  •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8-10
  • 三、难点及创新之处10-11
  • (一)难点10
  • (二)创新之处10-11
  • 第一章 社会资本与国家认同的相关概念11-18
  • 一、社会资本的理论概述11-14
  • (一)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11-13
  • (二)社会资本的功能13-14
  • 二、国家认同的理论概述14-18
  • (一)认同的内涵14-16
  • (二)国家认同的内涵16-18
  • 第二章 社会资本对国家认同影响的主要表现18-33
  • 一、信任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条件18-22
  • (一)信任的内涵及特征18-19
  • (二)国家认同需要公民的政治信任19-21
  • 1、信任是衡量政治合法性的尺度19-20
  • 2、政治合作在政治信任的基础上产生20-21
  • (三)国家认同离不开社会信任21-22
  • 二、公民参与网络——国家认同的生成机制22-28
  • (一)公民参与网络的内涵及特征22-24
  • (二)公民参与网络对国家认同的具体影响24-28
  • 1、公民的参与促进了国家认同24-26
  • 2、政治平等使公民权利得以实现26-27
  • 3、宽容精神孕育了国家认同27-28
  • 三、非正式制度规范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保障28-33
  • (一)制度规范的内涵及特征28-29
  • (二)正式的制度规范为国家认同提供了安全保障29
  • (三)非正式制度更能使个体自愿的认同国家29-33
  • 1、组织惯例能平衡国家认同关系中的不确定性30-31
  • 2、互相尊重习俗规则更能增进国家认同31
  • 3、民族精神是构建国家认同的精神支柱31-33
  • 第三章 构建现代社会资本促进国家认同33-38
  • 一、提升公民对国家的信任程度33-35
  • (一)提升公民的政治信任感34
  • (二)加强国家的合法性34
  • (三)提升公民对国家制度体系的信任34-35
  • 二、提升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35
  • 三、构建横向的公民参与网络35-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3
  • 后记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红;张斌;;试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对边疆稳定的意义——以新疆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22期

2 寇新华;王帆;帕尔哈提;;提升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3 张建军;李乐;;论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J];前沿;2013年07期

4 刘洁;;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读《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J];中国投资;2013年06期

5 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6 涂敏霞;王建佶;萧婉玲;谢美玲;;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02期

7 李强;;通过社会建设推进国家认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05期

8 吉红立;;关于国家认同建构问题的理论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14期

9 ;21世纪好书榜[J];书城;2005年06期

10 苏晓龙;;浅论中文语境中的国家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践;;宗教的类型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饶印莎;;大学生国家认同对其与奥运卷入的影响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与国家认同研究[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6 刘新利;;试论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7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韦磐石;赵燕;张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国家认同与北京奥运会: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生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高山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力达;法国:国家认同大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李禹阶 向中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N];光明日报;2011年

5 刘力达;法国移民与国家认同部“立与废”的纠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N];北京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王超品 杨荣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N];云南日报;2014年

10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颖;文化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3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宁飞;民国时期河北回民的国家认同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梅永杰;公民身份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关晓琼;国家认同视域下边境教育安全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孔锦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互动中的边疆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关f ;一个彝族土司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汶一凡;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对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梁璐;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8 黄康;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王竹溪;甘南藏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10 罗秀华;巩固和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06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06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6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