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齐泽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2:04

  本文关键词: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齐泽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齐泽克 缝合 拉康 后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主体


【摘要】:本文围绕当代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精神分析家、文化理论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著作展开研究,将齐泽克独树一帜的理论书写概括为缝合式批评,即种朝向具体普遍性的知识生产,一种试图抵达并解开当代政治困局的政治批评。 缝合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拉康理论化,历经精神分析、电影研究、政治学等领域的扩展,在拉康、雅克·阿兰-米勒、丹尼尔·达扬、希斯、拉克劳等理论家的不断努力下,缝合打开了一个弹性而开阔的思考空间。在此基础上,齐泽克对缝合概念进行了更新,围绕着内部-外部、主体-客体、具体-普遍三个理论轴线,打破了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思想范式,重新回到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探讨,并对“后理论”告别批判理论成果的行为进行了回击。在此基础上,我将齐泽克的理论书写概括为“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通过使用幻象和小对形两个增补的能指,齐洋克缝合了拉康派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伤口(裂H),即实在-现实的对立,并在最后缝合的时刻,生产出全新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理论。 作为一种政治批评,处于自在状态的缝合式批评,导向的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捍卫以及理论内容的更新。齐泽克将当代思想格局概括为“后政治”,伴随着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意识形态之争已经不再必要,政治(政治的)讨论所意味的,仅仅是行得通的想法和史为良好的社会运行。齐洋克拒绝后意识形态所携带的犬儒理性,更新马克思的论述,提出今日世界的症结在于“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依然坦然为之”。在这一思想氛围和时代语境中,齐泽克捍卫意识形态概念的合法性,并通过为这个概念输入新的活力,重新赎回理论的政治维度。传统意识形态批评的问题就在于,它认为某一特殊群体通过伪装、欺骗,把自己的局部利益上升为普遍共同的利益,而意识形态批评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普遍性揭露为特定的运作,于是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不得不陷入一个相当无力怪圈:他们总在解构,总在祛魅,人们依然坦然为之!针对传统意识形态批评拘(?)于一种揭秘、祛魅的逻辑,齐泽克大胆提出意识形态的秘密就是一无所有,而意识形态的有效运作正是要掩盖这个空无,把这个空无假装为有某物作为一个秘密存在,只是你们并不知道。在此一思想困局中,齐泽克将拉康“精神分析终结于认同征兆与穿越幻象”的论断,搬演到意识形态的战场上,拒绝德里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幽灵重新召回的理论路径,提出意识形态幻象不能轻易擦抹,因为我们全部的现实体验是倚重幻象建构的,更不能将作为病灶的征兆简单割除,因为主体的全部一致性与连续性是由征兆支撑的,正如拉康派精神分析师要引导病患去认同征兆一样,缝合式批评就是要暴露伤口,并且勇于承认世界已然构造完成却并不完美,主体是有限的存在且是一个失败的存在。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齐泽克转向了自为地生产,这就是再造主体,作为政治行动的主体,具有积极行动能力,能够改造客体世界与整个象征秩序的主体。齐泽克在主体和主体化之间做出了区分,借主体作为主体化,亦是质询过程的失败产物,提出“主体也是实体”,突出了主体作为一个永远不可能意指自身的空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齐泽克与各种后结构主义的主体版本拉开了距离,即主体的确是分裂的、流动的、高度不稳定的,但是这恰恰意味的是大他者即符号秩序是充满了裂隙、缺漏和空白的。如果说在自在阶段,缝合式批评所揭示的是,我们生存于其间的现实,我们现实的体验其实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幻象建构,那么在自为阶段,经由“主体即实体”的路径,齐泽克提出,主体的有限性意味的是客体世界的有限性,主体作为普遍性空白的存在是为了填补大他者的空白。齐泽克再造了一个作为空位、空白的主体,各种新的主体性(同性恋的、少数群体的)将被重新缝合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经由死亡驱力的彻底否定性,在行动中彻底埋葬符号秩序,获得重生,并擘画新的未来,这就是齐泽克标举的行动的主体,并通过行动迈向了主体再造符号秩序的可能。 在自在-自为阶段,缝合式批评抵达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即具体的普遍性。齐泽克同意后结构主义的论断,我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普遍性必须在每一个具体的存在中得以意指。但是借由对拉克劳霸权概念的批判,齐泽克提出,每一种具体情境,其与普遍性的距离关系并不同一,每一个特殊性,固然可以在霸权争夺战中与其他特殊性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遍性,但是每一个特殊性并非具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实力加入这个协商、斗争与谈判的过程巾。这就是齐泽克在霸权概念之外开拓缝合空间的原因所在——缝合代表的,正是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直接短路,这就是齐泽克以他独树一帜的理论书写,所开拓的理论的未来。
【关键词】:齐泽克 缝合 拉康 后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论 成为齐泽克13-29
  • 齐泽克:生平与思想道路13-20
  • 国内研究综述20-25
  • 国外研究情况25-29
  • 第一章 回到缝合29-65
  • 第一节 缝合:齐泽克之前29-39
  • 第二节 齐泽克:回到缝合39-51
  • 1.2.1 反对后理论40-43
  • 1.2.2 缝合:内部-外部43-46
  • 1.2.3 缝合:主体-客体46-48
  • 1.2.4 缝合:具体的普遍性48-51
  • 第三节 缝合式批评:从自在、自为到自在-自为51-65
  • 1.3.1 缝合式批评:从自在、自为到自在-自为52-54
  • 1.3.2 缝合式批评的运作:缝合裂口与增补能指54-65
  • 第二章 被赎回的政治65-106
  • 第一节 后意识形态与被赎回的政治65-75
  • 2.1.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终结66-72
  • 2.1.2 后意识形态陷阱72-75
  •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一无所有75-91
  • 2.2.1 意识形态幻象76-82
  • 2.2.2 粘扣点: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82-88
  • 2.2.3 意识形态:一无所有88-91
  • 第三节 认同征兆与穿越幻象91-106
  • 2.3.1 幽灵学批判,或齐泽克反对德里达91-97
  • 2.3.2 认同征兆与穿越幻象97-104
  • 2.3.3 精神分析伦理学:不在欲望的问题上让步104-106
  • 第三章 拥抱行动106-147
  • 第一节 抵达主体106-114
  • 3.1.1 僵局一:我思&询唤107-109
  • 3.1.2 僵局二:普遍&具体109-114
  • 第二节 再造主体:无中生有114-133
  • 3.2.1 主体的形成——一件事先张扬的失败事件114-119
  • 3.2.2 主体就是实体119-124
  • 3.2.3 凝视与小对形:欲望的主体124-130
  • 3.2.4 否定之否定:转败为胜的时刻130-133
  • 第三节 拥抱行动133-147
  • 3.3.1 主体与行动133-137
  • 3.3.2 述行不够激进,或齐泽克反对巴特勒137-139
  • 3.3.3 倒错不是榌覆,或齐泽克反对福柯139-142
  • 3.3.4 多元文化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42-147
  • 第四章 理论的末来147-179
  • 第一节 话语政治与齐泽克的红墨水147-157
  • 4.1.1 四种话语与精神分析的位置148-152
  • 4.1.2 齐泽克:输送红墨水152-157
  • 第二节 具体的普遍性157-169
  • 4.2.1 从例外开始157-160
  • 4.2.2 齐泽克:具体的普遍性160-162
  • 4.2.3 缝合与霸权,或齐泽克反对拉克劳162-167
  • 4.2.4 具体的普遍性——精神分析联手马克思167-169
  • 第三节 理论尽头与冷酷齐泽克169-179
  • 4.3.1 后理论:诠释及其不满170-173
  • 4.3.2 反对历史主义173-175
  • 4.3.3 理论的执爽与文本的重复175-179
  • 结语 齐泽克与中国179-182
  • 参考文献182-188
  • 致谢188-189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丹尼尔·达扬 ,陈犀禾;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J];当代电影;1987年04期

2 威廉·罗思曼,陈犀尔;反对“缝合式体系”[J];当代电影;1987年04期

3 王昶;商品拜物教之镜:──让·鲍德里亚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J];当代电影;1999年02期

4 戴锦华;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J];电影艺术;1994年01期

5 王逢振;齐泽克:批评界的一颗新星[J];外国文学;1999年03期

6 胡大平;;从马克思到拉康——齐泽克与文化政治学之精神分析转向[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9期

7 吴学琴;;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辨析[J];江淮论坛;2007年04期

8 张秀琴;;虚假意识与幻像现实:马克思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比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夏莹;;试论齐泽克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拉康化解读——兼议《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主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2期

10 张历君;;穿越“9·11”的幻象——读齐泽克的《欢迎光临真实的荒漠》[J];南方论丛;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834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34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c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