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3:43

  本文关键词: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觏 土地制度改革 均田 限田


【摘要】:改革是北宋中期具有远见卓识的士大夫阶层的主流话语。李觏的土地制度改革思想在北宋中期则具有突出的代表性。面对由于土地占有不均和贫富差距悬殊导致的民生危机和政治统治危机,李觏应时阐发了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忧患观,道兼常权、通变救弊的权变观,以及人非利不生、循公而灭私的功利观,作为其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土均田”——激进的平土理论。李觏认为,百姓拥有土地是民富和国富之本,因此,在他看来最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但是由于时代发展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李觏认为“夺民有”的“均田”将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乱。所以,李觏坦然面对“井田梦”的破碎。二是“限田”——保守的平土方案。相对于“平土均田”,李觏认为“限田”改革更加可行,实现“限田”之后再图“均田”。但李觏的“限田”方案却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最高限额,也没有规定对超额土地的处理办法。因此,李觏的“限田”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也无法挽救赵宋王朝的颓势。本文认为,政治力量间的博弈、传统惰性以及制度惯性是导致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从“平土均田”论转变为“限田”论的原因。并且,李觏的土地制度改革思想陷入了均平与效率、重农与困农的二难困境中,其理论设计的缺陷也是其缺乏现实可行性的重要原因。但是,李觏的土地制度改革思想仍然对我们当今的政治经济改革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要求统治者“明损上益下之义”,,具有相对突出的人民性;二是“双面人”,既坚持理想,同时也面对现实;三是“自然的中庸之道”,改革是一个动态调整、权衡取舍的过程。
【关键词】:李觏 土地制度改革 均田 限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2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4
  • 绪论14-25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14-17
  • (二) 研究现状概述17-23
  • (三) 研究方法23-24
  • (四)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24-25
  • 一、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缘起25-38
  • (一)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时代背景25-31
  • (二)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31-38
  • 二、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38-50
  • (一) “平土均田”:激进的平土理论39-44
  • (二) “限田”:保守的平土方案44-50
  • 三、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困境分析50-69
  • (一) 从“均田”论转变为“限田”论的原因分析51-63
  • (二) 均平与效率的背离63-65
  • (三) 重农与困农的矛盾65-69
  • 四、 李觏土地制度改革思想的价值与启示69-76
  • (一) “损上益下”:相对突出的人民性69-71
  • (二) “双面人”:理想与现实之上71-74
  • (三) “中庸之道”:自然的折衷74-76
  • 结语76-79
  • 参考文献79-86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86-87
  • 后记87-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禹阶;冀伯祥;;“重农”与“困农”——评魁奈对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认识[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卢周来;旁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J];读书;2000年12期

3 殷啸虎;李觏吏治改革思想初探[J];法学;1985年11期

4 姜国柱;论李觏的经济思想[J];抚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5 郑晓江;论李觏的人生观与人生践履[J];抚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6 张熙惟;论李觏的忧患意识及其政治改革思想[J];抚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7 薛宁;;论李觏的平土均田思想[J];重庆与世界;2010年13期

8 薛宁;;简论李觏的土地思想[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赖井洋;郝翠荣;;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比较初探[J];管子学刊;2013年01期

10 毛锡学,李中琳 ,马尽举;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伟;李觏易学视野下的经世之学[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1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41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