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人—物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16 23:21
本文关键词:荀子论人—物关系
【摘要】:本文从荀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引出荀子认清“欲多而物寡”的现实状况,从尽人之性、尽群之性、尽物之性三个层次逐步递进地阐述其人-物关系的理论,从个人、群体、国家三个维度论述荀子如何实现“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的目标,实现国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大一统图景,最后透过当前的社会现象探讨荀子人-物关系的当代反思,挖掘其现代意义与价值。 论文主要从三部分阐述荀子的人-物思想。荀子认为天化育万物,“人最为天下贵”,物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意义上的相对概念,对人、物的界定作了详尽的阐述。儒家提倡君子人格,荀子从修身角度论述如何成长为君子,实现“成己”的道德追求,并在君子人格的指导下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与欲的关系。个人组成社会,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直接相关,个人利益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荀子为避免“欲多而欲寡”,“争则乱,乱则穷”的悲剧,真正实现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从礼与法两个维度阐述如何实现群安的社会目标。荀子从个人、群体最后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系统论述国家对于实现人-物关系的职责所在。荀子对人-物思想的论述层层递进,对道德修养的追求贯穿始终,倡导始终保持道德原则的优先性,以实现社会的良性有序发展。
【关键词】:荀子 人-物关系 伦理 现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一、尽己之性:人最为天下贵9-20
- (一) 人、物之源探究9-12
- 1、天化育万物9-11
- 2、人物之别11-12
- (二) 君子以修身12-16
- 1、为学12-14
- 2、君、师之教14-15
- 3、精于道15-16
- (三) 君子的物观16-20
- 1、义利两有 义以为上17-18
- 2、重己役物 善假于物18-20
- 二、尽群之性:明分安群20-26
- (一) 制礼明分20-24
- 1、人生而有欲20-22
- 2、划等明分22-23
- 3、节欲导欲论23-24
- (二) 隆礼重法24-26
- 1、注错习俗 礼之教化24-25
- 2、引法入礼 法之约束25-26
- 三、尽物之性:富国论26-33
- (一) 强本论26-29
- 1、重视农业生产27-28
- 2、工商业理论28-29
- (二) 裕民观29-31
- 1、以政裕民29-30
- 2、尚贤使能30-31
- (三) 节用观31-33
- 四、荀子人—物关系的当代借鉴33-38
- (一) 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义利观33-34
- (二) 重己役物、假物利人的用物观34-36
- (三) 黜奢崇俭的消费理念36-38
- 参考文献38-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守军;荀况的开源节流思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11期
2 冯兵;;荀子义利观辨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朱贻庭;;论儒道对世俗功利的超越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4 仰海峰;“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5 姜元奎;张华松;;荀子修身养心论[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6 嵇薪颖;赵瑞芳;李同安;;荀子“善假于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1年05期
7 刘青霞;陈杨;郭孝文;;试论荀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12期
8 吴树勤;;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自我迁化——荀子“化性起伪”说正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史金旺;;“人-物”二元划分之反思[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唐明燕;浅谈荀子思想中的人本意识[J];管子学刊;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865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6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