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正义价值观及其创造性转化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正义价值观及其创造性转化
【摘要】:正义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建构中国的正义价值观事关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正义的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究其实质是指在个人权利的伸展上的群己关系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中国传统正义价值观,分析归纳儒道墨诸学派有关正义思想的论述,总结中国传统正义价值观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创造性转化路径。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正义概念进行界说,并分析正义与权利、正义与善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梳理儒道墨诸学派正义价值思想,儒家持道义主义正义观,以人性本体为正义的逻辑起点,人的性道合一为正义的价值追求,正义基本结构为:仁--利--义--智--礼--乐,以正当性和适宜性为正义原则;道家持自然主义正义观,以“道法自然”为正义思想的起点,不损害他人作为正义的本质;墨家持贵义兴利的正义观,以“举公正义”为正义价值的效用指向,以利达义作为正义的实现途径。第四部分分析中国传统正义观的整体特点:正义的逻辑起点为人的自我完成,正义的价值根据为道德理想主义,正义观的深层思维结构为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正义观的深层社会结构为一体化的社会结构,正义权威来源于意识形态认同,注重观念正义,忽视制度正义。第五部分针对传统正义观的特点,分析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正义的要求是勿损他人,从思维结构基础上强调界分思维,从社会结构基础上强调规范认同,从制度保障上强调法治建设等方面来保证“勿损他人”的正义要求。
【关键词】:传统正义 创造性转化 个人权利 勿损他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7-8
- 1、研究背景7-8
- 2、研究意义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国外研究现状8-9
- 2、国内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1-12
- 1、研究方法11
- 2、创新点11-12
- 一、正义概念界说12-13
- (一)正义的内涵12
- (二)正义与权利的关系12-13
- (三)正义与善的关系13
- 二、中国传统正义价值观的内容与分派13-19
- (一)儒家的道义主义正义观13-17
- 1、儒家的正义理论结构13-15
- 2、儒家正义的基本原则:正当性原则与适宜性原则15-16
- 3、儒家以人的性道合一作为正义价值根据16-17
- (二)道家的自然主义正义观17-19
- 1、道家社会正义思想的基本原则17-18
- 2、“无为”的正义本质:不损害他人18-19
- (三)墨家的贵义兴利的正义观19
- 1、“天志”作为正义的根据19
- 2、以利达义:正义追求的现实途径19
- 3、举公正义:以整体的天下作为正义价值的效用指向19
- 三、中国传统正义观的特点19-28
- (一)正义观的人性本体:人的自我完成20-22
- (二)正义观的价值追求:道德理想主义22-25
- (三)正义观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模式25-26
- (四)正义观的社会构造:一体化的社会结构26-27
- (五)注重观念正义,,忽视制度正义27-28
- 四、传统正义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28-34
- (一)正义的本体诉求:勿损他人28-29
- (二)正义的思维结构:界分思维模式29-32
- 1、理欲平衡30
- 2、界分思维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相适应30-31
- 3、界分思维符合现代性历史构造,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31-32
- (三)正义的制度保障:法治体系建设32-33
- (四)正义权威的来源转换:规范认同33-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9-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大志;论程序正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陈石清,葛维晨;试论正义在法律价值中的地位[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哈耶克,邓正来;正义:法律与权利[J];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4 黄 斌;正义辨义[J];探索;2002年03期
5 李彦;公平 正义 平等[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李晓哲,李惠男;浅谈正义观念与法律的互动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张小媚;;论正义的基本性质[J];学习与实践;2006年02期
8 李巍;仲崇盛;;论社会正义的基本内涵[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4期
9 叶万军;;略论社会正义的涵义和性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10 彭芳;;法与正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昌;;社会正义的多元性[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守昌;;读《作为公平的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周远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现实选择[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廖申白;;正义、和平善治与公共理性(提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立;;权力平等:政治正义的首要问题[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龚群;;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巫长林;;国家的治理与社会正义——从正义中的天赋分析[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曲彦;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N];大连日报;2013年
2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我们为何需要“公正”和“正义”[N];华夏时报;2013年
3 唐汉思(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呼之未出的正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燕继荣;“正义”概念辨析[N];学习时报;2004年
5 李义天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董修元;在宗教对话中推动“正义”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敏 人民法院出版社;正义,从“追问”开始[N];人民法院报;2014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9 [美]卡琳·罗马诺 王雪 编译;阿玛蒂亚·森:改变思考“正义”的方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雪樵;朴素正义与法则正义的辩证统一[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阳;正义德性论[D];复旦大学;2014年
2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4 许祥云;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D];吉林大学;2008年
5 鹿云;批判理论的承认正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7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丽琼;试论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缺失与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符耀;正义的效率之维及其限度[D];吉首大学;2012年
3 唐之风;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钱仕英;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理论回应[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元东;休谟的正义观及其意义[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6 张颖聪;马克思正义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柳琪;马克思正义观的嬗变及其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廖敏宝;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田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文杰;浅析马克思的正义观[D];山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8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8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