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23 20:24

  本文关键词:陈云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陈云 以人为本 为民 爱民 富民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为民谋福利。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其奋斗的一生中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陈云从未直接提出过“以人为本”,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穿落实在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陈云以人为本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利益观、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和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和社会主义实践是息息相关的。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是:在经济方面,重点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在党建方面,重视与人民的联系;在社会生活方面,始终关注民生;在科教文化方面,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素质。这些均体现了其鲜明的为民性、爱民性和富民性的特点。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对于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云 以人为本 为民 爱民 富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1.1 研究目的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13
  • 1.3 创新点13
  • 1.4 研究方法13-15
  • 第二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15-22
  • 2.1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15-19
  • 2.1.1 马克思的人民利益观15-16
  • 2.1.2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16-18
  • 2.1.3 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18-19
  • 2.2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9-22
  • 2.2.1 个人经历19-20
  • 2.2.2 地域环境20
  • 2.2.3 革命和建设实践20-22
  • 第三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22-37
  • 3.1 经济方面: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22-27
  • 3.1.1 统一财经,稳定物价22-24
  • 3.1.2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注重人民生活与经济兼顾24-25
  • 3.1.3 从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到倡导“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5-27
  • 3.2 党建方面:重视与人民的联系27-29
  • 3.2.1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8-29
  • 3.2.2 与人为善、爱护同志29
  • 3.3 社会生活方面:关注民生29-34
  • 3.3.1 倾听民生,了解民意,以人为本,实事求是30-31
  • 3.3.2 解决农民问题是改善大多数人民的生活31-32
  • 3.3.3 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帮人民解决民生问题32-34
  • 3.4 科教文化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34-37
  • 3.4.1 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关心教育事业34-35
  • 3.4.2 关怀评弹艺术文化35-37
  • 第四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特点37-43
  • 4.1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37-39
  • 4.1.1 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37-38
  • 4.1.2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38-39
  • 4.2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特点39-43
  • 4.2.1 为民是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39-40
  • 4.2.2 爱民是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40-41
  • 4.2.3 富民是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目标41-43
  • 第五章 陈云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43-47
  • 5.1 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走中国道路43-44
  • 5.2 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凝聚中国力量44-45
  • 5.3 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弘扬中国精神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锐;;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2 佟德志;;中西近代限权观念的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年01期

3 林黄真;;试析《女修道士的故事》中的人文主义[J];莆田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曹文彪;;科学与人文——关于两种文化之差异的考察(下)[J];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2期

5 熊科伟;李洁;;科技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以《南方周末》文化版科学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0年07期

6 李雪梅;试论人文重建时代王安忆小说的独特价值[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张秀梅;;自我定义的母亲——《宠儿》主人公塞丝的存在主义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谭静;;追寻本真——对哈金《等待》中主人公孔林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韩会敏;;荒谬的世界,孤独的人生——评方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张敏;“她”的自塑——论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戈华清;许颖;;以科技失灵为背景环境危机的法律选择[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聂危谷;;论中国画人文精神之得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施炎平;;比较视野内的中国人文哲学——关于儒学与易学互动发展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友芬;;论高校图书馆人本主义理念的建构方式[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朱晟利;;再谈以人为本的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本文编号:907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07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