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1:05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公众舆论 协商民主


【摘要】:公众舆论概念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的核心范畴。早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书中,哈贝马斯就对其进行了史前史的分析和本质内涵的探讨,此后又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导着他的批判理论。因此,要想更好的理解哈贝马斯的思想,就必须对公众舆论这一理论加以分析。从起初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到后来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之后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哈贝马斯从未真正放弃公众舆论,而是一直作为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存在于他庞大的思想体系之中。 本文首先对公众舆论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将其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公众舆论由舆论发展而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努力的结果。哈贝马斯将“公众舆论”理解为公众在公共领域这个空间里针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遵循民主、自愿、平等的原则下进行理性讨论,以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是具有批判性的,并影响公共权力机关决策的制定。 在对公众舆论概念进行分析之后,遵循着哈贝马斯的理论轨迹,本文重点分析了公众舆论理论困境与重建。由于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公众舆论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加上大众传媒的商业化,传媒成了权力机关和利润的奴隶,也不在传播大众意见。在这种内外环境均遭破坏的情况下,公众舆论陷入困境。庆幸的是,哈贝马斯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转向对语言学的分析,提出了主体间性,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设置了理想的言说情景,为公众的正常交往提供了背景支撑,为公众舆论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平台。 不可否认的是,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它所带有的乌托邦色彩,从它产生之日就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讨论。不过,十全十美的理论是不存在的,正是他的优点和不足才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经验借鉴。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的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公众舆论 协商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渊源8-12
  • 一、“公众舆论”概念的词源学分析8-9
  • 二、“公众舆论”概念的历史分析9-12
  • 第二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内涵12-19
  • 一、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13-15
  • (一) 古希腊城邦的公共领域13-14
  • (二) 代表型公共领域14
  • (三)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14-15
  • 二、公众舆论的概念15-18
  • 三、公众舆论的特征18-19
  • (一) 公共性18
  • (二) 批判性18
  • (三) 理性18-19
  • (四) 以公众媒介为载体19
  • 第三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困境与重建19-31
  • 一、公众舆论的理论困境19-24
  • 二、公众舆论的理论重建24-31
  • (一) 语言哲学的引入24-26
  • (二) 生活世界与体系26-28
  • (三)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与交往理性的确立28-31
  • 第四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的理论价值与限度31-34
  • 一、公众舆论的理论价值31-33
  • (一) 公众舆论是民主精神的体现31
  • (二) 公众舆论为公民自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31-32
  • (三) 公众舆论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32-33
  • 二、公众舆论的理论限度33-34
  • 第五章 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对完善与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启示34-41
  • 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特点34-35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协商民主34-35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35
  • (三) 中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并存35
  • 二、中国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35-37
  • (一) 选举民主还有待完善35-36
  • (二) 协商面临平等危机36
  • (三) 协商与决策间存在脱节现象36
  • (四) 讨论协商的水平较低36-37
  • (五) 人民政协没能积极的发挥应有的作用37
  •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路径37-39
  • (一) 拓宽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37-38
  • (二)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8
  • (三)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社会功能38
  • (四) 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38-39
  • (五)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9
  • 四、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对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启示39-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东;;哈贝马斯公共性范畴的嬗变[J];东岳论丛;2012年01期

2 黄建新;近现代西方舆论观的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余金城;;经典现实主义与公众舆论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赵红全;公共领域研究综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5 孙立新;李强;;托克维尔论“公众舆论”[J];理论学刊;2008年11期

6 邵春霞;彭勃;;论公共领域概念的包容性[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傅永军;汪迎东;;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三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9 付建明;;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东东;公共理性的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51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51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d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