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的共识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23:31
本文关键词:多元社会的共识理论研究
【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自由民主制度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危机随即出现。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些因内心空虚和外在压抑与束缚进行反抗的青年和少数族裔,他们让政治家们和思想家们不解的是,缘何已经被自由民主制度赋予并保护了自由权利进而已经实现了物质富足的青年们却开始了反抗,那么,他们抵制和反抗的对象又是什么呢?在这种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学者们一致转向反思自由民主社会制度的内在困境,虚无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在反抗形而上学一元论桎梏中所迸发出的消极因素是否将威胁到原有的社会合作体系的团结和统一?后形而上学时代社会统一的理性基础又在哪里?是什么?应该说,伯林、罗尔斯、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杜威、罗蒂等这些著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共同面对和思考现代西方社会这一最重大的时代课题和社会论题,而共识相对于自由民主社会的意义和必要性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学术思考中不断彰显出来。 本文正是从价值多元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一理论背景出发,通过对共识观念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分析,对共识概念的特性和基本内涵进行了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哈贝马斯的“话语共识”理论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研究现代多元社会的共识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多元社会 共识理论 话语共识 重叠共识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序言12-24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12-17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7-22
- (一)国内学者对共识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基本文献17-20
- (二)国外学者对共识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基本文献20-22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22-23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23-24
- 第一章 多元社会的共识困境24-46
- 一、虚无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挑战25-36
- (一)虚无主义对终极价值、意义和真理的废黜26-29
- (二)多元主义对价值客观性与多样性的倡导29-36
- 二、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转变 从同意到信念再到共识36-46
- (一)从同意到信念37-40
- (二)信念之后 同意还是共识40-46
- 第二章 共识观念的逻辑演变与基本内涵46-73
- 一、共识观念的逻辑演变及两种研究取向47-59
- (一)古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规范性共识观念48-52
- (二)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规范性取向的共识观念52-56
- (三)当代政治科学视域下的经验性共识概念56-59
- 二、共识的词典含义59-63
- 三、共识概念的基本内涵63-69
- (一)共识概念的界定与基本特征64-65
- (二)共识概念的基本维度65-69
- 四、共识的功能69-70
- 五、共识的形成和改变70-73
- 第三章 基于交往理性的“话语共识” 哈贝马斯的共识理论73-97
- 一、“话语共识”的理性基础 交往理性74-79
- (一)现代性问题与实践理性的工具性运用74-77
- (二)重建实践理性的交往性运用77-79
- 二、政治化的公共领域是“话语共识”的生存空间79-87
- (一)公共领域的“情结”与事件79-82
- (二)理解公共领域的三重维度 系统、生活世界和市民社会82-86
- (三)公共领域的政治化86-87
- 三、“话语共识”的实现方式 对话与理解87-94
- (一)对话的特质与普遍语用学的形式规则90-91
- (二)理想的话语环境91-92
- (三)话语伦理的基本原则92-94
- 四、话语共识所需要的公民能力 交往资质94-97
- 第四章 基于公共理性的“重叠共识” 罗尔斯的共识观97-125
- 一、“重叠共识”概念的本质性规定98-100
- 二、政治正义观念是“重叠共识”的核心目标100-109
- (一)政治正义观念的基本特征100-103
- (二)新契约论是政治正义原则确立的非历史性假设103-106
- (三)自由而平等的政治公民是“重叠共识”的主体106-109
- 三、民主政治文化现实与秩序良好社会理念构成了“重叠共识”的现实与理想109-113
- (一)稳定性的基本内涵109-110
- (二)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概念110
- (三)合理多元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110-111
- (四)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的客观存在111-113
- 四、公共理性是达成“重叠共识”理性基础113-119
- (一)公共性诉求114-115
- (二)正义性诉求115-116
- (三)相互性诉求116-118
- (四)合法性诉求118-119
- 五、“重叠共识”概念的历史性贡献119-125
- (一)基于政治建构主义的基本要求,对合理性所作的脱离真理性的界定,倡120-121
- (二)“重叠共识”概念体现了主体之间自由而平等的新型“交往关系”121-123
- (三)实现了政治领域的政治权利与在非公共领域中的道德信仰的相互分离123-125
- 结论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7
- 攻博期间相关学术成果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汀阳;;哲学的政治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王晓升;;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社会整合方案[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郑文先;合理性: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J];哲学动态;1995年01期
4 哈贝马斯;符佳佳;;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J];哲学动态;2009年06期
5 赵汀阳;;城邦、民众和广场[J];世界哲学;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956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56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