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姓与前凉、西凉政治
本文关键词:敦煌大姓与前凉、西凉政治
【摘要】:敦煌地区自汉初纳入中央版图起,中原人口开始大量入迁。因地处西北边疆,中央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管辖,大批外来家族发展成为敦煌的地方大姓势力。汉至魏晋时期,敦煌地区形成了以张氏、索氏、宋氏、令狐氏、l>氏、阴氏为代表的大姓集团。公元4世纪至5世纪初,河西地区处于五凉政权控制之下。后凉、南凉、北凉分别是由氐、鲜卑、卢水胡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限制汉人参与政治,敦煌大姓不为重用。前凉、西凉是汉人政权,积极争取敦煌大姓的支持与辅佐,敦煌大姓与前凉、西凉政权形成了深入的合作。敦煌大姓广泛参与政权争夺、叛乱镇压、制度创建等活动,在前凉、西凉政权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前凉、西凉则为敦煌大姓提供了政治庇佑,有利于敦煌大姓保持和发展其家族优势。据现存史料统计,就张氏、索氏、宋氏、令狐氏、l>氏、阴氏六姓,仕于前凉的三十多人,仕于西凉的约二十人,共五十多人。另当有史料未记或有记而今人未见者,人数当不止于五十多。敦煌大姓中有至少五十多人参与前凉、西凉两个小型政权,从人数来讲,占比较重。另外,敦煌六大姓有多人是前凉、西凉政权中的军政要员,位高权重、功勋卓著。敦煌大姓在前凉、西凉政界占有重要一席。张、索、宋、令狐、l>、阴六姓均属显赫于五凉时期的敦煌大姓,但因形成过程、家族背景、家族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各大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所任官职性质及主要活动来看,张氏、索氏作为传统大姓多任文职,多是幕僚官员,宋氏、阴氏作为新兴大姓则多任武职,多是带兵将领。对比可知,西凉政权中敦煌大姓人数明显减少、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下降,势力较前凉时期明显式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前凉后期开始的大姓之间的争斗和残杀削弱了敦煌大姓的势力。二是后凉时期吕氏推行氐族本位政治,有意压制汉人豪族势力,大量敦煌大姓成员被杀。受内部争斗和外部迫害因素的影响,敦煌大姓在短时间内严重受挫,自前凉后期衰落下去。
【关键词】:敦煌大姓 前凉 西凉 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8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0-11
- 二、相关概念界定11
- 三、学术史回顾11-15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重难点15-16
- 第一章 敦煌大姓的形成16-25
- 第一节 敦煌大姓的形成背景17-18
- 第二节 敦煌大姓的形成过程18-25
- 第二章 敦煌大姓与前凉、西凉政治25-45
- 第一节 敦煌大姓与前凉政治26-39
- 第二节 敦煌大姓与西凉政治39-45
- 第三章 前凉、西凉时期敦煌大姓的特点及衰落45-55
- 第一节 前凉、西凉时期敦煌大姓的特点46-51
- 第二节 西凉时期敦煌大姓的衰落及原因51-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0-61
- 后记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良;前凉与晋的关系研究[J];南都学坛;1989年02期
2 田建;;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前凉文物[J];文博;1990年03期
3 胡迅雷;试论乌氏张氏家族与前凉政权的历史地位[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 余太山;前凉与西域关系述考[J];中国史研究;1995年02期
5 沈淦;;从用人与纳谏看前凉政权的兴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秦烈新;;前凉金错泥{i[J];文物;1972年06期
7 胡志平;;浅论前凉政役的用人[J];绥化师专学报;1988年01期
8 郑炳林;;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J];敦煌学辑刊;1993年01期
9 陈林军;;前凉的治国与儒学思想[J];丝绸之路;2009年20期
10 郑炳林;;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河州沙州)[J];敦煌学辑刊;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泽;;略论前凉的商品货币政策[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2 史波;;论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的婚姻和家庭形态兼与张光显同志商榷[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宝元;五凉故都丝路明珠[N];武威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世江;敦煌大姓与前凉、西凉政治[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8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3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