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研究
本文关键词:“周道”研究
【摘要】:本文是以对出土和传世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为基础,对中国道路史上第一个成熟的官道系统——“周道”的各方面内容加以论证与总结。首先,根据军事战争在西周国家建立过程中的至关重要地位和新生国家政权在政治上的统治需求,得出“周道”修建的两个历史原因,即军事因素与政治因素。而后,对“周道”上所设置的四种基础设施(馆舍、行道树、关与门、梁)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些基础设施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以论证。其后,分析了“周道”四种管理制度(夜禁与查禁制度、禁行与避行制度、符节制度、人车分流制度)的具体内容且对这套管理体系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加以总结。紧接着,分析了“周道”所具有的三个特点(政治性、协作性、礼仪性)及其与西周意识形态文化之间的关联。最后,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周道”修建的历史原因,分析总结出“周道”没落的两个历史因素(车战地位的下降、周王室地位的衰落)。其具体表现在: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有关“周道”的传世文献与前人的相关著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在“周道”研究中已取得的一些成果,并分析了这些成果中的一些不足和缺憾。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周道”修建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军事战争在西周国家的重要性和政治控制的需要为依据,分析得出影响“周道”修建的历史原因。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周道”上所设置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这些基础设施的类型、功能、负责专员等内容。并论证了这些基础设施各自所蕴含着的科学文化内涵。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周道”上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着重介绍了每种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执行官员、实施范围及实行意义。并将这套管理制度与西周王朝政治统治之间的关联性结合起来加以论证。第四部分分析归纳了“周道”的三个特点。因“周道”是官修的道路体系,所以政治性是其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而假道,则是诸侯国间协作方式在“周道”上的体现。同时,行路祭这一礼仪形式的盛行又为“周道”的礼仪性的特点提供了论据。第五部分结合“周道”修建的原因,主要论述了致使其没落的两个因素。车站地位的下降致使为车战服务的“周道”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同时,随着周王室的衰亡,为其提供道路条件、体现西周王权至上、维护西周尊卑等级秩序的“周道”,也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功能。
【关键词】:“周道” 周王朝 基础设施 管理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0
- 1、选题背景与意义6-7
- 2、研究综述7-9
- 3、研究方法与研究依据9
- 4、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9-10
- 一、“周道”修建的历史原因10-14
- (一)军事因素10-11
- (二)政治因素11-14
- 二、“周道”的基础设施及其文化内涵14-21
- (一)馆舍15-16
- (二)行道树16-17
- (三)关、门17-18
- (四)梁18-19
- (五)道路设施的科学文化内涵19-21
- 三、“周道”的管理制度及其政治意义21-26
- (一)夜禁、查禁制度22-23
- (二)禁行、避行制度23-24
- (三)符节制度24-25
- (四)人车分流制度25-26
- (五)“周道”管理的政治意义26
- 四、“周道”的特点26-31
- (一)政治性26-28
- (二)协作性28-30
- (三)礼仪性30-31
- 五、“周道”没落的原因31-34
- (一)车战地位的下降31-33
- (二)周王室的衰落33-34
- 结语34-36
- 参考文献36-39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9-40
- 致谢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葛学港;;浅论《礼记》中的祭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房春艳;项晓静;;明清时期安康宗教文化建筑——无梁殿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胡祥云;人性演化环节:道德教育把握的关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董根明;;能力为本,通识为基,人文为魂——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红霞;;子夏生平考述[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7 李真真;;宋人“党”观念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迟成勇;;儒家道德修养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于翠玲;;中学生名著读物的出版偏向——兼论从媒介素养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J];编辑之友;2011年04期
10 周丹;;康有为革命观念的再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萃文;;儒家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王凌;;通过谚语对比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4 黄维华;;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系列研究[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五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邹辉杰;试论曾子学派的“孝”[D];复旦大学;2011年
5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赵永平;陆游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坤;北朝书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贝利;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晖;先秦诸子引《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文毅;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6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