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宋两代蝗灾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9 06:36

  本文关键词:唐宋两代蝗灾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宋 蝗灾 认识与应对


【摘要】:蝗灾作为封建时代农业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与水、旱灾害不同的是:它是一种生物灾害,速度快、破坏性大、迁移性强,一旦发生很难阻挡,但在灾害发生前措施得当的话,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甚至可以避免“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这种灿烈现象的的发生。本文以唐宋时人对蝗虫的观察与认知为中心,来探讨唐宋时期蝗灾的分布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唐宋时人对蝗虫生活史的观察和蝗灾成因的认知上的变化,同时分析当代治蝗措施以及所带来的问题的变化。首先,说明唐宋两代蝗灾的分布,从整体分布比较之外,鉴于宋代行政区域的变化,分别进行南北方的唐宋时期内蝗灾的发生与分布比较,观察蝗灾发生区域的变化。其次,说明唐宋时人对蝗虫生活史的观察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时人对蝗灾成因的认知与变化。最后,对比唐宋两代在应对蝗灾方面的变化,包括积极应对措施和消极应对措施的比较,已做到全面认知唐宋时人在应对蝗灾时变化。综而论之,透过以上三部分的讨论,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唐宋变革大背景下的唐宋蝗灾分布变化,特别是唐宋时人对蝗虫及蝗灾成因的认知变化继而应对措施的转变。宋人对蝗虫的生活史观察的更深入、全面,对蝗灾的成因认知渐趋科学,对于蝗灾的记录不在避讳,个人文集、墓志铭、正式传记等都文献的记录开始出现并增加,虽仍有蝗灾和善政修德挂钩,但盛世亦不免蝗灾,除荡需靠人力成为共识。唐代开元姚崇治蝗引发的修德与人力灭灾的争论,虽为绝唱,没有得到有力延续,但人力灭灾的认识在普及,宋代捕蝗已成为常态并形成制度但捕蝗法的严厉也带来了瞒报等一些负面问题。宋代的人力灭蝗在进步的同时,中央的弭灾形式相比唐代更加完善并形成制度,地方弭灾延伸出的与蝗灾相关的民间信仰,其神灵则表现出真人化、历史化、世俗化、在地化和功能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3.2;K242;K2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建军;郭志安;;宋代依法治蝗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张芳;;宋代两浙的围湖垦田[J];农业考古;1986年01期

3 阎守诚;唐代的蝗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恒德,吕佩惠,朱昌棋;河南省函谷关附近蝗霉流行[J];中国生物防治;199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展;唐代蝗灾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60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60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