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中的延续:新文化时期新旧文明转变中的阶级观念
本文关键词:断裂中的延续:新文化时期新旧文明转变中的阶级观念
【摘要】: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期,前期以传播西方启蒙思想为主,后期则转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应地,国人对救国之路的选择也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这是学界的普遍认知,其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但这种划分在廓清时代主流的同时,也无形中扩大国人在接受新旧文化中的断裂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就阶级观念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所倡导之民主,就其被国人接受的轨迹而言,事实恰恰相反。阶级观念是民主观念在阶级领域延伸后的结果,克服阶级壁垒是民主自我逻辑扩展过程中的试金石。民主观念与阶级观念看似相反、实则相成,其间的复杂关系在新文化时期国人所向往之新旧文明转换过程中显而易见。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编号:13JJD770005)中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专注于近代启蒙思想,后期则转向苏俄共产主义,前后两期的过渡很短,存在一种明显的断裂。这种断裂感在已有的学界研究中比比皆是,且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革命史的书写中更是夸大这一断裂,以昭示社会主义(当然主要是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陆发春;;新文化与新生活:以胡适及《新生活》周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6 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7 武吉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9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粟尚正;;从“治天下”到“比天大”——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探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贾蕙萱;;留日三杰与辛亥革命——兼议宫崎滔天的鼎力襄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5 罗国辉;;社会改革与关注民生——孙中山与社会救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齐卫平;;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途程的历史考察[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7 宓汝成;;辛亥鼎革之际中国外债透析[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8 李一翔;;孙中山的合作思想与国民党的合作运动[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9 徐波;;吸纳·整合·新铸——重论孙中山的“开放主义”[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学继;;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及其价值评估[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曾婧婧;中国央地府际科技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秀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国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慧;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春志;民国文官抚恤制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钱敏;20世纪初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D];安徽大学;2010年
9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其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发贵;“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滥觞[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梁严冰;方光华;;西北联大的民族主义与民主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3 苏全有;;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双;发展中的民主观念[D];苏州大学;2002年
2 白圣君;中国近代宪政文化中民主观念的演变[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81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8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