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三礼”中仪式用乐的政治含义及礼、乐之关系

发布时间:2017-11-25 03:27

  本文关键词:“三礼”中仪式用乐的政治含义及礼、乐之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三礼 巫术活动 祭祀礼仪 政治含义 礼乐制度 儒家典籍 音声 次要地位 周公 肆夏


【摘要】:正乐,包括祝辞、音声,舞蹈等,在原始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仪式操作者所利用,作为实现群体共同利益的工具。礼与乐在最初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礼乐制度的建立将礼仪的地位凸显出来,而乐则逐渐开始作为礼仪的从属存在。作为儒家典籍的"三礼"中的祭祀礼仪形式在很大程式上是导源于原始宗教及巫术活动。原始宗教及巫术仪式与周代的祭祀礼仪形式有许多相通之处。从发生上来看,二者都是以万物有灵及灵魂不死的观念作为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魏晋南北朝礼仪用乐研究”(编号:2014-qn-098) 南阳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编号:zx2014020)研究成果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乐,包括祝辞、音声,舞蹈等,在原始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仪式操作者所利用,作为实现群体共同利益的工具。礼与乐在最初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礼乐制度的建立将礼仪的地位凸显出来,而乐则逐渐开始作为礼仪的从属存在。作为儒家典籍的“三礼”中的祭祀礼仪形式在很大程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金琳;;天琴演变的文化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2 胡亮;营娟;;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孙凡;全真道仪式音乐的符号意义[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熊晓辉;;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符号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许叶蓁;;湄洲妈祖祭典仪式音乐研究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赵书峰;;巫、傩民间祭祀文化的聚合体——湘西土家族梯玛信仰“集成”式描述及其仪式音声环境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王晓俊;刘承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1期

8 杨耕书;;影像祭典与民族纪念——论2010《艺术人生·清明》中文化仪式的建构[J];节日研究;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付菠益;宣泄的仪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叶红旗;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陈超;该拿什么音声“献”给你?[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吴慧娟;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9 杜建华;“红色记忆”的嬗变:对“红歌”媒体呈现的考察(1979-2011)[D];复旦大学;2012年

10 乔凯;仪式育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三礼通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4期

2 骆伟里;《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骆伟里;《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钱慧真;;“三礼”名物训诂史述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李文娟;;《三礼》中的“酒”礼仪[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潘斌;;20世纪中国“三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7 宁燕;;“三礼”概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8 骆伟里;《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一)[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冯素梅;;清代“三礼”学复兴的原因[J];沧桑;2008年05期

10 耿永德;许三礼妙对补官[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骏;;深入开展“三礼”教育,开创德育工作新篇章[A];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九卷)[C];2010年

2 兰学军;;“三礼”教育与学生公共文明素质养成[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吉志宏;;“三礼教育”孝为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吴培德;;《周礼》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剑锋邋蔡佩琼 通讯员 赵小平;三礼教育 春风化雨[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记者 张军 通讯员 钱一武;“三礼”教育进入家庭社区[N];北京日报;2004年

3 柴草;许三礼与海宁[N];嘉兴日报;2005年

4 记者 赖群阳 通讯员 房超平;“三礼”教育新了学校风貌[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家杰;在全国率先推出“三礼”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赵正元;打造立体“人文奥运”软环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刘昊;呼家楼中心小学在“三礼”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N];北京日报;2004年

8 郑任钊;经部之三礼[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蔡佩琼;创新“三礼”教育 培厚学生品德[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兴林;道德教育从少儿抓起[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榞恮;清代y甗x考婭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素梅;试论清代“三礼”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郭敏;三礼婚俗思想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尚媛;从《三礼》看周代礼乐文化的构成[D];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224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24646.html

上一篇:2015年清史研究综述  
下一篇:虎贲流变特点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8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