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代科举与长安韦氏家族

发布时间:2017-12-02 17:34

  本文关键词:唐代科举与长安韦氏家族


  更多相关文章: 唐朝 韦氏家族 科举 婚宦 家学


【摘要】: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官员选拔的制度沿用了前朝的科举制。这些素有名望的家族试图继续保留其在社会与官场所具有的长期的威望,在以血缘恩荫之途入仕被基本废止的唐代,开始寻找新的途径即考取功名来守住其特权。缘由是这些世家大族丧失了制度所提供与他们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的特殊权利,丢失了城市与农村兼有的双家形态。由于科举这一选官制度在唐朝的完善,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山东地区无论是高门大族还是贫寒之士都在此制度中表现优异,门阀士族圈里圈外面,都对国都地区的豪门大姓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作为关中地区的韦氏家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也融入科考的洪流之中。虽然没有取得和李唐皇室相关的陇西地区的李氏家族和山东地区的旧有士族那样傲人的成绩,然而在唐朝,韦氏家族有二十人官拜相位,其中十人是进士科这一科目出身,有四位作为科考的主考官,因而本文拟探求科举这一制度与韦氏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试探从一个地方性的家族,管窥全豹,展示出科举与士族之间兴衰荣辱、起落升降的关系。该文章拟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对长安韦氏家族的族姓来源以及从汉至隋的历史进行简略梳理,目的是揭示长安韦氏家族在有唐一代繁荣与昌盛的历史原因。第二部分,制作表格,根据相关数据,具体分析韦氏家族,对长安韦氏家族的登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地区的杜氏家族进行简单的比较,且与当时主要门阀大族进行对比,重点介绍韦氏家族通过科举而名显当世的重要人物,以突显科考对家族的影响。第三部分从家族成员的入仕状况即官职品级和嫁娶对象两个角度分析科考对家族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强大的政治背景、丰厚的家庭资产、传承悠久的家学文化等角度解释长安韦氏家族在科举制下人才辈出的原因。最后是结语部分。唐代科举实施产生影响性是双面性的,从一个角度来讲,一部分旧有士族保持了其原先具有的地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旧有之士族在科考中人数越来越少,这样对士族的衰落起到加速器的作用,用中长段时间的角度来俯视科举制度与士族之间的关系,这些士族的前途以及那些士族的子孙的前途与科举制息息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姗姗;;略论妻子在唐代科举与婚姻中的角色[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2 许友根;唐代科举舞弊原因初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余区;唐代科举当始于武德元年[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邓小泉;唐代科举人才区域分布概况及原因[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李艳丽;;论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宏梅;;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黄荣煌;;唐代科举文学刍议[J];柳州师专学报;2012年02期

8 刘范弟;;说唐代科举的荐引之风[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9 徐晓峰;;唐代科举中的“拔解”——兼论“拔解”概念的演变[J];文史知识;2009年09期

10 陶绍清;;唐代科举的“拔解”[J];文史知识;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冰;灼热的大遗址[N];中国文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唐宪宗元和年间科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柯;唐代科举与长安韦氏家族[D];西北大学;2015年

3 宋中选;从唐代科举制度看其政治功能[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潇;唐代科举与士风[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燕波;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岩;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D];山西大学;2004年

7 刘坤;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爽;试析唐代科举制影响下的官员法律素质培养[D];兰州大学;2014年

9 吴庆忠;科举制下唐代士人经济生活负担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纪昌和;《唐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5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45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