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观念及其对当代汉学研究的潜在影响
本文关键词:“视角”观念及其对当代汉学研究的潜在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角 /perspective 汉学 真值
【摘要】:在汉学及其后设研究中,中外学者都爱用"视角"一词来指称其研究定位乃至解决进路的思考,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视角"这一隐喻源起的复杂性和演变史,更少人关注到"视角"观念在当代汉学研究中的潜在运作,亦即,其中的真值压力、权力主张、基本结构要素和内在吊诡逻辑,均对汉学话语的自我形塑与汉学研究的现有格局产生了影响和制约。汉学及其研究并非偶然和透明地援用"视角"一词,汉学研究中的尖锐矛盾和汉学研究者自身定位的困难,也与视角观的复杂性相互映现,通过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反思当代汉学研究的内在结构和潜在规约,为汉学研究超越其所倚凭的传统的"视角"观念提供可能。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基金】:上海市“十二五”哲社青年项目“近二十年北美经学研究”(2014EWY007)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如今,“perspective”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文学术研究所援引,这一术语在汉语语境下通常被译为“视角”,有时也译为“视域”或“视野”,用以强调主体的问题预设、研究进路以及论证格局同他种研究的区别。近年来逐步成为显学的海外汉学研究,尤为关注汉学研究的主体性,亦即西方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彬;王祖哲;;“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J];读书;2006年07期
2 杨慧林;;文化传播的双向考察——名词的动词性与动词的交互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于连;张颖;;如何思考中欧之间的对话[J];国际汉学;2009年01期
4 孟华;;汉学与比较文学[J];国际汉学;2003年02期
5 耿幼壮;;移动的边界——从“经文辩读”进入中国语境谈起[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4年01期
6 杨慧林;;文化身份的“动词性”逻辑——传教士的身份、认同及其游移[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7 陈平原;;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如何与汉学家对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误读的正面意义[J];文史哲;2005年01期
9 季进;;海外汉学:另一种声音——王德威访谈录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10 王炎;;跨文化视阈:北美汉学的历史与现状——张隆溪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威华;;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误读”及其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6期
2 易兰;;关于国际汉学中“误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 周林东;;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三解——兼论弗兰西斯·培根的宗教观对其知识观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庄陶;;建立外国文学研究的后殖民主义视角[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1期
5 王毅;;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杨慧林;;文化传播的双向考察——名词的动词性与动词的交互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7 李雪涛;;对新世纪汉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肖鹰;;误解的对话与汉学三期——解读“顾彬现象”的一种历史思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9 闫雅萍;;《文心雕龙》的英语翻译与研究概述[J];国际汉学;2014年01期
10 曹露丹;;一枝独秀前的百花争妍——论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误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为例[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徐文彬;喻平;;“数感”及其形成与发展[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2 邹振东;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张涛;理论与立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家”论[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柏寒夕(Michael Bauer);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丽;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张冰妍;北美汉学家韩南文学活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何博;北美明清传奇研究的文化细读模式[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迅;海外汉学中的“顾彬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蓓;从《孟子论心》论瑞恰慈的跨文化解读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大恒;回顾中反思[D];山东大学;2006年
4 姚连兵;[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植丹华;“顾彬事件”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生态反思[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晓静;论王德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宗媚;审美与批判:论王德威的现当代文学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小丽;隐形的归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震;他山之石[D];西南大学;2013年
10 白晓征;在叙事与考证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川环树;敕勒之歌——它的原来的语言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孟华;;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陈国球;;“文学批评”与“文学科学”——夏志清与普实克的“文学史”辩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顾彬;王祖哲;;“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J];读书;2006年07期
5 陈平原;;燕山柳色太凄迷[J];读书;2008年12期
6 韦宁;南宫梅芳;;“经”之局限与理性之局限:——谈儒家文化与“经文辩读”[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7 伊藤虎丸,孙猛;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J];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11期
8 陈平原;;一次会议和一本新书——追怀丸山f先生[J];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02期
9 杨慧林;;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1期
10 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J];学术界;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杨桂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国文;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汉学研究问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2 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J];文史哲;2004年05期
3 王德威 ,季进;“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4 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专辑[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5 何培忠;;国际汉学的出现与汉学的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傅tJtJ;;汉学何为? 关于“汉学自我定位”的讨论述评[J];博览群书;2007年05期
7 蒋向艳;;程抱一的汉学研究之路[J];法国研究;2007年02期
8 高媛;;“世界汉学大会2007: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徐宁;;俄罗斯汉学研究的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4期
10 王国强;;“侨居地汉学”与十九世纪末英国汉学之发展——以《中国评论》为中心的讨论[J];清史研究;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阎国栋;;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节与俄国汉学萌芽[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5 张晶萍;陈先初;;省籍意识与文化认同:叶德辉振兴湖湘汉学的努力[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8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10 王宁;;全球化、本土化和汉学的重建[A];东方丛刊(1999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七辑)[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继愈;汉学发展前景无限[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9年
4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弯弯;汉学:在中与西之间[N];北京日报;2012年
6 记者 刘茜;世界汉学大会提出“新汉学”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新汉学”应面向当下面向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西班牙)劳尔·鲁伊斯 王燕、刘莉 译;欧洲汉学更重要的是“欧洲”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М.Л.季塔连科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俄罗斯汉学[N];文汇报;2012年
10 曹兴;莫把汉学当国学[N];中国民族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元琪;清代道咸同时期的汉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3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馨;英国专业汉学时期词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杨飞;清中期常州学派学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3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7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