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验与普遍诉求——美国中国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之再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经验与普遍诉求——美国中国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之再研究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中国学 对话 普遍主题 特殊性 文化交流事件
【摘要】:对普遍主题的诉求和对特殊性的确认之间的复杂张力与对话关系,构成了美国中国学思想研究的对话核心与展开主轴。对话理论在人文思想领域方法论中强调对话的多主体性、平等性和文本的对话性与媒介作用,亦构成这一文化对话的重要内容。众多汉学家首先对根据西方自身经验而得的既有假设进行纠偏,确立中西文化各自的主体性和平等性;以此为前提,在平行对话的层面上,着眼于中西文化共相的方法,通过寻找普遍主题和相应的思想文本处理方法来构建文化对话平台,着眼于中西文化殊相的方法,通过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情境性研究方法来强化中西文化对话的双主体性;而对历史上的直接文化接触和其中的知识分子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历史情境角度寻找文化对话交流的范式,并形成了历史上的文化对话、研究者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双重对话形态。这些研究视角构成了中西文化视域碰撞融合中的各种动态平衡的对话关系,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经验,值得持续注意与研究。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对话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一直是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早期奠定时期孔子、苏格拉底等先哲通过对话体进行教学和探究真理,到20世纪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等,对话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可谓源远流长,成果丰富。作为跨文化研究的中国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徐国利;;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吴先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庄森;胡适的容忍论[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6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李亚;;庞德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陈进;;言文互动:中国百年新诗的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包万超;;儒教与新教:百年宪政建设的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10 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何晓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左玉河;;最后的绝唱:1948年前后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慧峰;俞祖华;;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开启[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宋广波;;1921~1925年丁文江政治思想论析——以《努力》周报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目标和价值[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C];2000年
9 李建荣(老多);;科普的任务与责任——科普工作者新的挑战[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军;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5 张彩云;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反思与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彭湘红;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桂苓;小学低年级图画书阅读指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艳华;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对话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5期
2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3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即将召开——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安楚;;“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5 黄长著;;国外中国学与亚洲中国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俄罗斯“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1期
7 潘玮琳;;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1期
8 罗中枢;;文化自觉与本土中国学[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9 何一民;;本土中国学构建意义与前景[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罗中枢;;文化自觉与本土中国学的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张注洪;;国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考察[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4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5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雯;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雪梅;真实中国需要多样呈现[N];人民日报;2010年
3 范春燕 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海外主流中国学的“现代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张注洪;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2年
5 褚艳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论坛办公室;建设全球视域的当代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张晓东 谢亚宏 林雪丹;俄罗斯中国学,历久弥新[N];人民日报;2013年
7 艺术评论家 王南溟;不能用“翻译书”遮蔽“中国学”[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李延枫;加强国际交流 掌握国外中国学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学”全球升温的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宝丽娜;倡导建立“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重要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林颖;美国中国学:从传统到现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艳霞;临淄区高中国学诵读教学实验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11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31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