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发布时间:2016-10-17 16:29

  本文关键词: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8年第1期 (总第174期)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No.1,2008 Seria.lNo.174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牟 发 松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摘 要: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处,其历史变迁亦显而易见。汉唐间的差异,

都渊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从大一统的秦汉皇朝,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到重归一统的隋唐

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 朝代循环 。这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划阶段的意

义,而且还使中国中古历史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路径迥异。汉唐间历史发展的这种

取向,实质上是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与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南方

在汉唐历史变迁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首先,东汉以来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地位的提高,

为孙吴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基础,使中国历史的发展由东西相抗,中经三国鼎立过渡,最

终形成为数百年的南北对立之局。其次,永嘉之乱后北人的大规模南迁,使汉魏西晋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室

南渡而迁移、保存于江南,并与南方文化兼融混合,最后演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

和代表。而后,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天下重归一统,政治中心重建于北方,在东晋南朝得到新的发展的汉

魏文化又被回馈给北方,中国历史又重新走上从汉魏西晋到东晋南朝一脉相承的发展道路。再次,代表中

国传统文化的东晋南朝政权的存在,推动了十六国北朝内迁北族的汉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南北统一的进

程。贯穿于南北朝时期激烈的南北正统之争,恰恰表明了南北朝在文化上的趋同,而南北政治统一实以南

北文化的交流和统一为先导。可以说,文化是南北统一的凝结剂和催化剂。

关键词:汉唐;历史变迁;南北对立;南北统一;中国中古史;欧洲中世纪

中图分类号:K234;K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1-0203-08

从汉到唐,由统一而分裂而再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

重大变迁,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帝国,从

而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路径迥异。

汉唐间的历史发展取向,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

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显然,这是

一个需要从中西历史比较视野才能回答的问题,绝非笔者

学力所能胜任,特别是涉及笔者并不熟悉的欧洲中世纪

史,其中谬误之处,对所引相关研究的误解之处,在所难

免,敬希方家不吝指教。各种要素、显现的各种矛盾熔冶于一炉的统一皇朝,那么,唐朝则是前承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倾向,对南北分裂时代所产生的各种要素兼收并蓄,并孕育了新的变革萌芽的统一皇朝。正如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存在显著差异一样,汉和唐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差异在魏晋封建论者或六朝隋唐中世论者(日本京都历史学派)看来,是根本性的,即社会形态和时代性质的差异[1]1-10。汉唐间的差异,或者说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从这一时期到唐代

中叶,曾经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居于支配

地位的门阀士族,经历了兴起、鼎盛与衰落的全过程;文化

教育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选举,亦由特权阶层(门阀)垄断,

趋于社会各阶层分享(科举)。周边少数民族由魏晋南北

朝时期纷纷涌入内地与原住民杂居、融合,演变为隋唐时

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及其民族意识的觉醒。受到

严峻挑战的两汉儒学在魏晋重新得到理论论证,新的文化

现象接踵出现,兼融佛学、注重心性同时也具有新的思想

收稿日期:2007-06-18

作者简介:牟发松(1954-),男,湖北江陵人,终身教

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

长,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与隋唐史研究。统一意义的新儒学开始萌芽;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的兴起和传入,使这一时代散发出浓厚的宗教气氛,而世俗的生活方式与理性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一时代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精英文化的平民化和佛教的世俗化、中国化。从按 一、汉唐历史变迁与中国中古历史发展的特征 论史者每以汉唐并称,盖因汉唐同为中国古代盛世,其历史进程不无相似之故。然而唐兴之于汉亡,前后相隔四百年,二者时代特征之不同,固不待言。如果说汉朝是前承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倾向,并将那个时代出现的


  本文关键词: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3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