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
本文关键词: 中国学 美国 世纪年代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 2 0多年前相比 ,今天的美国中国学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主要表现为研究条件的变化、研究队伍的变化、研究内容的变化、学科地位的变化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a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Compared with more than 20 years ago, some import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merican Chinese studies, mainly in the change of research conditions. Research team changes, research content changes, subject status change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早期美国关于中国的研究1 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 8月 30日 ,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进行丝茶贸易 ,美国商人开始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中美关系就此开始。①1 830年 ,第一批美国公理会教士随同来华的美国商船在澳门登陆。此后一些美国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 ,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育馥;从性别的视角看美国的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朱政惠;裴宜理教授的中国学研究——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访谈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云,朱明清;以工人为主体的工运史研究——读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崔玉军;;80年代以来大陆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历史与展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黄育馥;从性别的视角看美国的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刘平;还原: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裴宜理《上海罢工》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5 叶敏磊,毛升;颠覆与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女性群体形象之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6 王磊;;读小约翰·威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秦和平;关于清代川黔等地天主教童贞女的认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叶敏磊;毛升;;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J];社会;2006年01期
9 何培忠;;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5期
10 陈颖飞;近二十年海外道教研究回顾[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云;朱明清;;从党史的附庸品到独立的工运史研究——兼评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3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6 纪海龙;“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D];武汉大学;2010年
7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10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4 丁秀娟;建国后微山湖地区的省际湖田湖产纠纷情况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俊;《列子》研究三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辉;《中庸》哲学诠释方法新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培文;论美国汉学界的韩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永根,吴莲姬;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动向与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何培忠;日本中国学研究考察记(四)——访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加加美光行教授[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4 B·坦克哈;;印度的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5期
5 胡伟希;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0年02期
6 M.莫汉蒂,山佳;中国学研究:印度学者的观点[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B.坦克哈;张燕晖;;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9 邵萍;;80年代英文版中国学工具书出版近况[J];辞书研究;1991年04期
10 李向平;在中国发现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5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杨婉蓉;;费正清与《中国新史》[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朱政惠;;史华慈和他的严复研究[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之道:传统现代相映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李延枫;加强国际交流 掌握国外中国学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朱政惠;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重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演讲人:严绍■;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侯且岸的美国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0年
8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文和;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活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李奎泰 韩国关东大学中国学系、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5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刚;韦慕庭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8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5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