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从豪放到贞静——论文化转型后的宋代闺阁女教

发布时间:2018-01-24 20:48

  本文关键词: 文化转型 宋代 闺阁 女教 出处:《兰州学刊》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术界一般认为,唐末五代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文化转型在宋初已经完成。随着文化的转型,宋代闺阁教育也开始发生变化,到了宋末得以完成。前代的女书教育自产生以来的影响力不大,但到了宋代却产生相当的威力,宋代女子变得贞静,大异于唐代的豪放。后世女子严格地束缚于礼教,实自宋代开始。
[Abstract]: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are the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Song Dynasty i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times,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completed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With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Song Dynasty boudoir education began to change. By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female script education i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had little influence since its birth, but in the Song Dynasty, it produced considerable power, and the women of the Song Dynasty became pure and quiet. It was different from Tang Dynasty. Later women were strictly bound to etiquette, which began in So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44;K203
【正文快照】: 对于唐宋时期的文化转型,20世纪初诸多学者提出了重要的观点,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唐宋时期一词虽然成了一般用语,但如果从历史特别是文化史的观点考察,这个词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王丽;和中浚;;中医妇科学中古代性教育知识的特点[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8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9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大华;;要加强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7年03期

2 程溯洛;;宋代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若干特征[J];历史教学;1986年06期

3 许国;;宋代秘密社会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4 王世英;;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耿元骊;;“土地兼并”与唐宋间地权的流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陈志伟;邹明香;;《礼记》——封建妇德思想溯源[J];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22期

7 周腊生;状元资料辑考二题[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陈妙英;我国金属活字发明的历史史证及技术条件[J];印刷杂志;1998年12期

9 欧安年;《萍洲可谈》涉及的岭南海洋文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汝企和;论两宋馆阁之校勘史书[J];史学史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纯艳;中古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研究综述[N];文汇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永宏;为何要弘扬国学[N];大同日报;2010年

3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文化复兴时代的历史回望与前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艳超;中国古代女教文献考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0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60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f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