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8 08:15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

作者:论文发表网 更新时间:2016-08-24 17:15:13

19.1K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村庄形式,拥有着深厚的历史遗存,它既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也是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纽带。长期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的破坏,其保护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逐渐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诸多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村落的核心,文化空间的保护代表了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
  2 相关概念解析
  2.1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9月,“古村落”更名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传统村落是长期的农耕文明承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2.2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空间”这一概念阐述如下:“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针对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于有规可循的文化表现形式;另一种表现于一种文化空间,这种空间可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
  3 卫坡村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3.1卫坡村基本概况
  卫坡村位于孟津县朝阳镇,北依北魏孝文帝陵,西至卫坡水库,总面积约2800亩。卫坡村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是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古民居是目前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卫坡村文化空间形态
  3.2.1物质空间
  卫坡村村落过去有明确的村庄边界,街四周均有围墙,东、西、南各有一门,高处有望楼。边界空间明确了领域感,反映了村民地域外敌,追求地方感的意识。
  卫坡村的街巷格局主要为一条东西向青石板老街,长180米,沿街南北分布着清代古宅16栋,各个宅院各有大门,,看上去一家一户,但各家均有偏门,户户相通。街巷空间对村落的生活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村民交流的场所,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
  民居建筑是决定错落面貌的重要因素。卫坡村的居住建筑特色鲜明,均为清代官宦家族宅院建筑,街南为五进院,街北为三进院。民居建筑厅堂格局气派,木雕砖雕工艺精美。礼制建筑也是卫坡村的一大特色,村口南北各有一处宗祠,它们是村落里最高品位的公共建筑,代表了宗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
  3.2.2心理空间
  卫坡村族人最早迁徙选址与此,背靠邙岭,面向河流。选址符合传统的背山面水的风水学说。在卫坡村,民居住宅与宗祠建筑的装饰、匾额题字、雕刻的家训等都反映了家族传统文化和树立传家的时代风貌。从各类建筑看,卫坡村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兴文重教与商业精神。
  3.2.3意识空间
  卫坡古村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村落,宗祠是宗族的象征,起到团结宗族、维持人伦秩序作用。宗祠的首要用途是供奉神主,此外,宗祠还是讨论和处理宗族大事的场所。总之,宗祠是村落以祖灵崇拜为中心的信仰空间。
  3.3卫坡村文化空间现状存在问题
  卫坡村文化遗存虽然丰厚,但目前承载文化的空间和环境遭到破坏,村落中的民居建筑倾塌,文化资源逐渐丢失。信仰空间、宗族空间、集会空间等残破不堪、失去原始功能。加之村落的文化空间的保护意识较低,村落的处境堪忧。
  3.4卫坡村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方法
  3.4.1物质空间的复原修复
  针对现状,应对村落中的建筑进行抢救性的修复,尊重原有厚重的民间建筑文化,真实的还原村落本身风貌。通过古街的修复,将建筑、场景、人文活动有效的组织,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3.4.2心理空间的保护开发
  卫坡村的民间工艺、土特名产的传说,尤其是凄美的魏紫牡丹传说,应注重加以发掘。在规划设计时,遵循历史,按照明清文化错落进行打造,把古民居、豫西窑院、北魏孝文帝陵、豫西民风民俗等文化融入进去。
  3.4.3意识空间的实践传承
  一直以来,传统村落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冲击。2014年,本着保护利用的理念的卫坡村文化旅游项目已全面展开,致力于利用特色资源培植文化产业。具体保护规划措施有:规划在老街首尾设置中国古代文化习俗体验广场;规划以魏紫为主题的名贵牡丹园;建设以书画创作、交流、拍卖为一体的画家村;利用古民居建立民间文物展示交流基地。
  4 结语
  “文化空间”实际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纽带,其强调整体性保护即将极具地方特色的各个文化加以整合,将“文化空间”保护思路引入传统村落保护中,更有利于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及与之相关场所的保护。对于文化空间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固守的保存,而是通过再造的方式,实现真正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张淞茜.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熊健吾.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历史村镇保护开发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徐鑫.旅游村镇的文化空间再造研究[D].华侨大学,2012.
  [5]于中兴.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保护——以山东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04:135-138.
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预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6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8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