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古义新解——兼论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
本文选题:百姓 切入点:姓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春秋晚期以后,“百姓”一词已指普通民众,但是“百姓”一词的古义是“百官族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在《国语》和《左传》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否定这种说法的裘锡圭、朱凤瀚两位先生,根据的其实是东汉郑玄晚起的错误解释。朱凤瀚先生详细讨论过西周的由不同姓的诸多宗族族长担任世官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或更早的夏代。“世官”源于不同的氏族或宗族以世代相传的特殊技能服务于社会。这些担任世官的不同姓的族长,就是“百姓”。能否凝聚众多的“百姓”服务于同一个社会组织,大大促进其发展,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百姓”是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
[Abstract]:Since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ord "common people" has referred to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the ancient meaning of the word "common people" is "the surname of the hundred officials". There are more detailed records in Mandarin and Zuo Zhuan. Mr. Qiu Xigui and Mr. Zhu Fenghan, who deny this argu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Zheng Xuan's late ris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r. Zhu Fenghan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which many clan chiefs of different surnames served as world officials. This syste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hang or earlier Xia dynasties. The "officials of the world"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clans or clans serving society with special skill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se patriarchs of different names served as officials of the worl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early country that the "common people" can serve the sam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greatly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so the "common people" is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early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维明;先商文化渊源与播化[J];考古与文物;2000年03期
2 陈}\;试论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兆兰;从金文看周代媵妾婚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陈雪香;;山东地区商文化聚落形态演变初探[J];华夏考古;2007年01期
3 任世江;;从商周的社会性质谈起[J];历史教学;2006年02期
4 张应桥;;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性质初探[J];四川文物;2006年02期
5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刘刚;宋玉年世行迹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张强;道德伦理的政治化与秦汉统治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龙文玲;;《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李天生;;感受民间赛社的文化内涵[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谢肃;;关于辉卫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性质的讨论[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恩好;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3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侯中伟;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邵英;古文字形体考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雒有仓;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温翠芳;唐代的外来香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晁天义;先秦道德与道德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华英;《太平广记》语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继红;网络笑话初探[D];四川大学;2007年
3 宋洋;繁峙作头墓葬所出带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杨敏;“淫诗”说:朱熹《诗》学与清代《诗》学分歧之焦点[D];四川大学;2007年
5 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四川大学;2007年
6 许林如;三杨与明初政治[D];山西大学;2007年
7 吴峰;“上/下”对称和不对称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陆玲华;从西汉历史看商品经济的兴衰与法制[D];苏州大学;2006年
9 田野;《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史实真伪问题辩正[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功;从野人到君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维明;郑州二里冈下层与南关外中、下层文化遗存分析[J];中原文物;1993年03期
2 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J];中原文物;1992年01期
3 李学勤;长子、中子和别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6期
4 陈}\;《■簋》铭文释读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峰群;方峰群;何少林;刘辉豪;;阿暖和收的弓箭[J];华夏人文地理;1980年01期
2 岩峰;王松;;相勐(傣族民间叙事长诗)[J];华夏人文地理;1980年02期
3 曹晓波;;三个独生子[J];上海文学;1980年04期
4 姜伯勤;;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J];敦煌研究;1981年01期
5 陆大宗;杨国仁;;咸同“六洞”起义歌(侗族叙事歌)[J];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01期
6 一土;;偷瓜的国王[J];华夏地理;1981年01期
7 勒乌章加;沙玛伍哈;肖崇素;;天上的强盗(彝族)[J];华夏地理;1981年04期
8 卢开万;;唐代和籴制度新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9 姜伯勤;;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J];敦煌研究;1982年01期
10 林川;;聪明的牧童(傣族)[J];华夏地理;198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天明;网上银行何时进入百姓家[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李红刚;百姓眼中的教育消费[N];安徽经济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贾晓燕;社区构筑百姓优质生活[N];北京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段庆文;健康险为什么没有火起来[N];中国保险报;2000年
5 东民 文强;高校学费上涨 百姓能否承受[N];中国财经报;2000年
6 凌荫;激情悉尼,关注奥运[N];中国财经报;2000年
7 原兴伟;让名著走近寻常百姓[N];中国财经报;2000年
8 尚德荣;家用中央空调走近百姓[N];中国妇女报;2000年
9 ;百姓心目中的《婚姻法》[N];中国妇女报;2000年
10 蒋建华;萧山邮件连续被扣 当事双方各执一词[N];中国工商报;2000年
,本文编号:1570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7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