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发布时间:2018-03-07 01:25

  本文选题:隐逸 切入点:济世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Abstract]:Chen Meigong wa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nd representative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e had a very high posi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had a clear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and lifestyle of the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ut after the Qing Dynasty he was criticized. Mei Gong liked a free and independent life. Pursuing the interest of nature. He acts as a mountain forest and is active in the market. He does not serve as an official but has extensive social contacts and cares about the world. He is a "Tongyin" type of mountain man who "enjoys high fame and good fortune." Chen Mei-gong chose a unique way of life. He no longer regard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the only right way to make a living by his knowledge and skill, gained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prosperity, and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free and independent literati way of life, but he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mainstream. Although his thoughts are quite traditional, his way of life reflect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pursuits of life styl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外语贸大学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羽;晚明江南士人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菁;晚明文人陈继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涛;中晚明娱乐文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白林坡;王弘撰金石书画交游及书学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山林;;晚明文人戏曲生活的记录——读《快雪堂日记》[J];戏剧艺术;1987年03期

2 吴调公;;晚明文人的“自娱”心态与其时代折光[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2期

3 陈潜之;晚明文学的“实用”特性——兼及文学的“世俗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4 高小康;;明清之际文艺思潮的转折[J];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5 吴智和;;晚明茶人集团的饮茶性灵生活[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4期

6 夏咸淳;晚明文士与市民阶层[J];文学遗产;1994年02期

7 吴承学;遗音与前奏──论晚明小品文的历史地位[J];江海学刊;1995年03期

8 王晓明,费振钟;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意味[J];文艺争鸣;1995年01期

9 陈平原;晚明小品论略[J];中州学刊;1995年04期

10 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睦卿;;《徐霞客游记》在晚明小品文中的地位研究[A];徐霞客在浙江·续集——2001舟山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暨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葛飞;“拼贴”晚清与晚明:会有怎样的学术图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刘勇刚;“艳过六朝,,情深班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马长征;论费振钟的散文创作[N];文学报;2004年

4 江曙光;古代中秋[N];安庆日报;2005年

5 薛原;纸上的苏州[N];青岛日报;2006年

6 吴义勤;前朝柳色江头水 明日桃花马上天[N];文学报;2007年

7 李圣华;再现“生活的艺术”[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漆澜;情理与性灵——晚明“文人画”人格、心理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刘丽华;从《西游记》和其续书看晚明文人价值观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金环;眼空千古,独立一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慧群;徐渭本色论内涵及其在晚明文学思想演变中的地位[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奕;从《型世言》看晚明文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鹏;从董其昌看晚明中国文人画笔墨语言的审美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晗曲;冯梦龙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人格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李菁;晚明文人陈继儒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少平;晚明笑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7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77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