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运动:跨世纪的文化浪漫主义——对新国学的文化确认与功能分析
本文选题:新国学 切入点:文化浪漫主义 出处:《求是学刊》2008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国学热"现象,并不断升温,从知识界逐渐向社会其他领域扩散。"国学热"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倾向,是对业已逝去的古典文化的缅怀,是对情感家园的渴求,是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民族情感的焦虑、价值危机的一种表征。这在情感领域中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情感家园代替不了文化实践。历史实践证明,国学作为封建理性无法为现代化提供合理资源。如果国学越出情感家园的范围介入文化实践则对现代化进程并无益处。
[Abstract]:Since 1990s, 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on of "fever of Chinese culture" in Chinese society, which has gradually spread from intellectual circles to other fields of society. In essence, it is a trend of cultural romanticism. It is the memory of the lost classical culture, the longing for the emotional homeland, the anxiety of the national emotion that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cannot avoid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A sign of value crisis. This is positive in the field of emotion. However, emotional home can not replace cultural practice. As feudal reason, Chinese culture can not provide reasonable resources for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2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寿堪;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黄璐;;“中国没产生过体育”——兼评《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文及其评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黄蓉;左宗棠与西北开发[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徐向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6 朱琳;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孙成仁;中国城市:现代性、文化风险与未来选择[J];城市规划;2004年12期
8 唐历敏;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4期
9 李昕;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化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于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史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10 钟菲;“生活在树上”——解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2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3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赵友芬;;论高校图书馆人本主义理念的建构方式[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王珂;;论英诗诗体对闻一多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峰;关于西方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研究——围绕人的问题进行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何玉蔚;论弗·吾尔夫的人格冲突与整合及其在创作中的展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张彩红;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D];郑州大学;2001年
5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肖萍;只要联系[D];厦门大学;2001年
7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孝伟;人才视野中的科学技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德金;评价主体的历程[D];郑州大学;2002年
10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湛;;论传统语言学的分合及其在新条件下的发展[J];学术研究;1989年01期
2 陈子艾;论前期歌谣研究会的歌谣学建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6期
3 袁行霈;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4 萧兵;“新国学”的悬想[J];文史哲;1994年03期
5 桑重;判断与思考:“当代美术沙龙”首届座谈会纪要[J];美苑;1994年02期
6 顾速;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创造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7 高远东;未完成的现代性(上)──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J];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06期
8 ;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J];文艺争鸣;1995年05期
9 朱立元;怎样看待八十年代的“西学热”[J];文史哲;1996年01期
10 赵毅衡;如何面对当今中国文化现状──海内外大陆学者的一场辩论[J];文艺争鸣;199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骆冬青;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N];学习时报;2001年
2 庄融融;另类角度看红楼[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3 张立文;以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理解国学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黄龙芳;让国学经典在基础教育中润物无声[N];福建日报;2006年
5 仲伟民;弘扬国学从重温原典开始[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綦晓芹;“新国学”要立足于中西两种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刘梦溪;二十年代“文化创举”:不可复制的历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年月 宋智明;王富仁:新国学让我们心灵更宽广[N];厦门日报;2006年
9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王瑛慧;时隔80年 厦大重拾国学[N];厦门日报;2006年
10 王永强;国学:中国式商道“新外衣”[N];中国经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592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9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