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发布时间:2018-03-14 05:40

  本文选题:世纪年代 切入点:苏联专家 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向国外派遣大量专家和顾问 ,是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别现象。本文以大量中国地方档案和俄国解密档案及当事人回忆为依据 ,讨论了 2 0世纪 5 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基本状况。作者认为 ,1 0年之间约 2万名苏联专家来华 ,完全是中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中苏双方对短时间内大量专家来华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和严格的管理 ;1 95 4— 1 95 6年是专家来华的高潮 ,受波兰事件影响 ,从 1 95 7年双方加强对专家来华的控制 ;1 95 7— 1 96 0年中国实行少而精的原则 ,特别要求增加国防新技术专家 ,但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专家工作停顿。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人数最多 ,时间最长 ,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 ,对探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特点 ,分析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 ,以及思考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特别意义。
[Abstract]:Sending a large number of experts and advisers abroad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t countries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local archives and Russian declassified archives and the memorie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oviet experts in China in the 1950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bout 20,000 Soviet experts come to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which is the demand for China to consolidate political power and develop economy. The lack of necessary preparation and strict manage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experts coming to China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climax of the experts' coming to China,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Polish incident. Since 1957, when the two sides strengthened their control over experts' coming to China,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principle of fewer and more refined experts from 1995 to 1990, and in particular has called for the addition of experts in new technologies for national defense. However, the deterior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has brought the work of experts to a standstill. The Soviet Union sent the largest number of experts to China for the longest tim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is subject,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relations an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reak-up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nd thinking about China's way to modernization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东方历史学会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志华;对中苏同盟经济背景的历史考察——中苏经济关系(1948-1949)研究之一[J];党的文献;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艺;试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高鸣;孙锋;;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韩晓青;;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国华;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唯一正确选择[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5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7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许凤林,熊剑峰;论王稼祥对我国和平自主外交思想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焦玉石,郭华;建国后毛泽东平等外交思想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10 张颖;;中国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伙伴外交”[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沈志华;;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曾令勋;;论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东林;;“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若干经济理论和观点再探析[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巧荣;;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外交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伟;;1949年司徒雷登面见毛泽东计划失败的再探讨[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勉励;;毛泽东与新中国对外谈判建交工作的开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颖;;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丁明;冯小丽;;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外交方针中的经济因素[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周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彦虎;政治精英再生产与政党发展[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4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栾琮聪;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演变的规律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陈光强;从认知视角看正常化过程中的中英关系(1949-1972)[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卞尊营;建国后毛泽东“三农”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妍;毛泽东执政忧患意识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苏晓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仲晓蕾;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沈志华,,张盛发;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根据俄国档案的新材料)[J];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06期

2 沈志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J];历史研究;1994年05期

3 沈志华;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4 云章;晓春;;试谈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根据地的对外贸易[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斌;李桂峰;;限制与脱身:赫鲁晓夫时期越南政策论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2 许直;中央歌舞团合唱指挥班开学[J];人民音乐;1955年03期

3 杨孟仁;;对苏联专家有关绘图工作指示的体会[J];人民长江;1956年05期

4 詹昭宁;;拥抱大森林[J];中国林业教育;2007年05期

5 朱安平;;叩开深造之门[J];大众电影;2010年17期

6 刘福林;蒋夏林教授生平简介[J];测绘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7 刘玉堂;;师生两三个[J];山东文学;1989年10期

8 王玉斌;地质队长刘启平[J];神剑;2004年05期

9 张开善;;钱三强的一份笔记[J];共产党员;2007年20期

10 杨远煜;王卫斌;;尘封了一辈子的往事[J];钟山风雨;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奇;;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云祥;;痛悼亲密的战友张孤梅同志[A];张孤梅[C];1996年

3 韦勤;;试论苏联对日参战及日本的投降[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周干峙;;西安首轮城市总体规划回忆[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刘锡良;;缅怀王国周教授[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王国周先生纪念文集[C];2008年

6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董玛力;陈田;;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挺梅;;怀念刘东生先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9 王一兵;王金友;赵娜;周元刚;田文广;;中国煤层气产业现状及政策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顾一标;;何克希同志在二机部[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森群;孜孜w鹷拇葱抡遊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朱薇薇;“543部队”之谜[N];中国航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董映璧;沈庆鉴:难忘苏联专家的对华情意[N];科技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海峰;我区“新文物点”缘何剧增[N];新疆日报(汉);2008年

5 河西;“梁陈方案”:往事并不如烟[N];建筑时报;2007年

6 赵清华;响当当的老字号:友谊饭店[N];兰州日报;2006年

7 敬书生;苏联专家在华待遇如何[N];济南日报;2006年

8 记者 赵嘉麟 谭晶晶 张勇;苏联当年为何忽撤专家?我外交部档案解密[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杜文林;“草原会战”的见证者[N];祁连山报;2009年

10 海南日报记者 文刚;一枪击二鸟的神枪手刘荣[N];海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伟;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于大力;我国财政政策合理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罗守全;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刘金峰;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职工分配制度研究:问题、思路和方案[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陆江艳;“比鸡蛋更完美”[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杨蒙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9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缪光平;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评价与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华;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2 成玉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3 张琳琳;农民工“逆流动”的实证分析[D];安徽大学;2007年

4 余琳;重庆市主城区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探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林坚东;征地拆迁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李雪茹;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前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余岭;贸易投资一体化下中国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协调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牛利民;欧美国家扩大农产品需求的政策及其借鉴[D];湘潭大学;2005年

9 郑韵清;关于长宁区会展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龚远星;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9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09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