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慕之孝:上古中国礼俗中的“亲前不称老”与代际交替
本文选题:礼俗 切入点:不称老 出处:《孔子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上古中国礼俗中,为人子者于双亲秉持一种别样的孺慕之孝。双亲在世,孝子终父母一生是"永远的幼儿",在言语、衣着与行为上,均存留"年幼"时的痕迹,以反衬父母未曾衰老而眉寿永久;双亲逝后,在哭仪、称谓上又效仿婴儿态,追慕父母永逝而沉痛难再。孝子丧亲如"婴儿失母",不言或少言以行"三年之丧",实质是在模拟或重现"子生三年"的情况。古人对孝的推扬,有意无意地走上了"返老还童"之路。亲逝后,为人子者还必须面对代际交替问题。殡礼是三年丧内,父子权力交替的关键礼仪。孝子脱髦以及婴啼,均发生在殡礼前后。父子间代际交替的完成,与血脉相连象征的最后解脱,几乎同时完成。可以说,殡礼是礼制上孝子"长大成人"、完成代际交替的最重要一步。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rituals and customs, the son of man held a different form of filial piety to his parents. Both parents were alive, and filial piety was a "forever child" all their lives, leaving traces of "childhood" in words, clothing, and behavior. When the parents die, they follow the baby's example in the form of crying instruments and appellations. It is hard to yearn for parents to die forever. Filial bereavement, such as the loss of a baby's mother, is in fact a simulation or reappearance of the situation of "three years of child birth". The ancients' promotion of filial piety is in fact a simulation or reproduc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three years of filial piety," if one does not say or says little about "three years of mourning."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he has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returning to his old age and becoming a child". After his death, he has to face the problem of intergenerational alternation. The funeral ceremony is the key etiquette for three years of bereavement and the alternation of power between father and son. All happened before and after the funeral ceremony.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alternation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e final liberation from the symbol of blood connection, was almost completed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uneral ceremony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of filial piety "growing up as an adult" and comple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alternation.
【作者单位】: 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K8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志刚;;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J];古代文明;2014年04期
2 李志刚;;以神为宾:商周丧祭礼制中人神关系的新考察[J];史学月刊;2014年04期
3 下见隆雄,李寅生;略论《老莱子孝行》故事中孝的真意[J];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02期
4 杨华;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J];学术月刊;1997年05期
5 叶涛;二十四孝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侯外庐;;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J];历史研究;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刚;;郭沫若与陈独秀——以《实庵字说》为中心的考察[J];新文学史料;2016年03期
2 欧阳辉纯;;天志、兼爱和明鬼——墨子自然观的价值构建与审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06期
3 多海红;;春秋时期的忠君思想与自杀现象透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02期
4 刘建朝;;《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的诗性解读[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5 周建东;;墨家思想与齐鲁侠义之风[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年06期
6 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经典范式与现代创新[J];经济学家;2015年10期
7 李志刚;;孺慕之孝:上古中国礼俗中的“亲前不称老”与代际交替[J];孔子研究;2015年04期
8 钟亚军;;宁夏“孝”故事的源与流[J];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03期
9 杨权;;关于“绝地天通”的一种新的去神秘化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10 李志刚;;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J];古代文明;201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刚;;以神为宾:商周丧祭礼制中人神关系的新考察[J];史学月刊;2014年04期
2 李志刚;郭玉娟;;祭飨宾飨异同考——兼及“《飨礼》存佚”问题[J];齐鲁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3 袁胜文;;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徐义华;;商代的帝与一神教的起源[J];南方文物;2012年02期
5 张焕君;;从中古时期招魂葬的废兴看儒家经典与社会的互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吴真;;敦煌孟姜女变文与招魂祭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刘乐贤;;“生死异路,各有城郭”——读骆驼城出土的一件冥婚文书[J];历史研究;2011年06期
8 杜林渊;;论楚汉帛画的功能与主题[J];江汉考古;2011年03期
9 焦南峰;;宗庙道、游道、衣冠道——西汉帝陵道路再探[J];文物;2010年01期
10 焦南峰;杨武站;曹龙;;神道、徼道、司马门道——西汉帝陵道路初探[J];文物;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小平;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廖小平;代际伦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的研究课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祝成生;李京丰;;道德哲学视域内的代际伦理及其实践原则[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祝成生;;伦理关系代际间的纵向拓展及其实践原则[J];理论界;2007年03期
5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J];求索;2007年01期
6 王倩;;代际伦理——一个现代性的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朱静辉;;当代中国家庭代际伦理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州学刊;2013年12期
8 秦立春;;摈弃控制自然观:从代际剥削走向代际公平[J];伦理学研究;2014年03期
9 尹伟中;论代际伦理的全球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来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宝华;;试论现代代际观[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际和谐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亚南;;营建和谐的家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蒋云峗;任若恩;;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7 韦贵tD;;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宗明;;浅谈代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9 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马丁·柯利;马尔科·阿尔伯蒂尼;哈拉尔德·屈讷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际联系:从比较调查研究得出的证据[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邢雪;法国“代际合同”促进青年就业[N];人民日报;2013年
2 肖守渊;代际和谐离不开敬老爱老[N];江西日报;2014年
3 高昌;“代际文学”:一个热烈的伪话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葛登扬;天津“代际婚姻”增多[N];新华日报;2004年
5 唐元仲;利益组合的代际婚姻不容乐观[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李郁芳 孙海婧;代际公共品:改革直面的重大实践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翔;增强代际收入流动 改善长期分配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曹林;贫穷正在代际间传递[N];新农村商报;2013年
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守营;世界观的转变存在代际滞后[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10 ;代际变迁与市场未来[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汪燕敏;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4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温芳;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善;关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骗局—代际之战》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2 朱平;环境资源代际储存的伦理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秦秀;反向代际影响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作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张彬;代际人口结构对股市波动影响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罗飞;代际补偿合理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胥艳花;公共人力资本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的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7 阳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朱庆海;代际继承与教育公平[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陈胜男;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10 尹秀;代际收入流动的职业传递效应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1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1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