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仪礼》注疏合刻考

发布时间:2018-03-23 11:01

  本文选题:仪礼 切入点:仪礼注疏 出处:《文史》2014年01期


【摘要】:诸经注疏合刻兴起于南宋前期,《尔雅》《孝经》注疏本刊于元代,《仪礼》较为特殊,注疏合刻迟至明代始由陈凤梧完成。明正德年间陈凤梧编校《仪礼》经注本十七卷,经注、释文文本来源于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参酌机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校订文字。嘉靖初陈凤梧以自己编校的《仪礼》经注本为基础,附入贾公彦疏文,编成《仪礼注疏》十七卷,刻于山东,是《仪礼》经注疏的首次合刻。陈凤梧注疏本是闽本、北监本、毛本《仪礼注疏》的共同祖本,对明清经书版本、校勘、经学史诸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长泽规矩也先生提出正德合刻《仪礼》注疏的假说,本文将对此加以考辨,并论证汪文盛本覆刻自陈凤梧本。
[Abstract]:The notes on the Sutra and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rose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was published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Yi Li was more special. It was completed by Chen Fengwu as late as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Chen Fengwu edited and revised "Yili" in 17 volumes. The text of interpretation is derived from Zhu Z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Yili Classic, referring to "Yi Li Chou", and ao Jigong's "Yi Li Collection Theory". Chen Fengwu of Jiajing Chou, on the basis of the annotated version of "Yili" by himself, is attached to Jia Gongyan's script. The Seventeen volumes of "Yi Li Note Shu", carved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the first joint engraving of the "Yi Li" annotated Shu. Chen Fengwu's annotated book is a common ancestor of the Fujian, Northern Supervision and Mao Ben "Yili Notes Shu", and collates the vers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criptures, collating and collating the versions of the Classical Book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ngze Reiyue ha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Yi Li" is annotated and sparse.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and argue that Wang Wen-sheng 's text is engraved from Chen Fengwu.
【作者单位】: 京都大学大学院;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 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电通育英会的资助
【分类号】:K8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锷;《仪礼》白文经版本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01期

2 彭林;;贯串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J];文史知识;2002年06期

3 王锷;汉代的《仪礼》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王锷;《仪礼》中之“侧”字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5 马增强;《仪礼》研究及其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杨天宇;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三原则——合理的原则、符合规范的原则和存古字的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杨天宇;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二原则——字义贴切的原则和习用易晓的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汪梅枝;;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08期

9 刘海霞;;现代研究《仪礼》的意义——兼谈现代礼仪制度下的《仪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买靳;;试论《仪礼》中的家臣[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范常喜;;《仪礼》郑注“古文”研究疏失举隅[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詹子庆;《仪礼》:古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N];光明日报;2001年

2 媒体人,,专栏作家 阿子;先秦婚宴初级入门读本[N];东方早报;2011年

3 项阳;接通文明传统 探索新时期礼乐体系[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竹青;由《仪礼》与《礼记》的比较论先秦丧礼制度之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志娜;《仪礼》郑注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王楠;《仪礼》中记文与经文的关系简析[D];郑州大学;2013年

4 舒倩;《仪礼》动词语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赵卫东;礼制礼仪礼俗的互动与中国传统社会[D];山西大学;2011年

6 张红;《仪礼》祭祀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宗霖;《仪礼》中的礼仪用字与传统礼仪文化的特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樊华杰;《仪礼》乡饮酒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王薇;《仪礼》名物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孟美菊;武威汉简《仪礼》异文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53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53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