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解码与建构——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孔子研究
本文选题:史景迁 切入点:汉学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从文化认知、文化比较的研究视域出发,对孔子进行了跨文化解读与传播。在史景迁"去偶像化"的观照方式下,孔子被解码、建构为具备鲜明个性特质的人文主义者及令人尊重的教育者形象。同时,史景迁致力于厘清西方一般认知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诸多误读,并努力唤起西方受众对孔子当代意义的认同。
[Abstract]:Jonathan D. Spence, a famous American sinologist, interprets and spreads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gnition and cultural comparison. At the same time, Shi Jingqian is devoted to clarifying the misreading of Confucius and his thoughts in general western cognition. And strive to arouse the western audi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Confucius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史景迁的中国形象研究”(11CZW04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史景迁研究”(10YJC751078)
【分类号】:K20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景磐;西方学者孟录、顾立雅等论孔子的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2 何恬;;此山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英美孔子研究[J];孔子研究;2009年02期
3 谭旭虎;;想象中国:被建构的形象——解析史景迁的《大汗之国》[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仁夫;儒学传播意大利[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朱仁夫;;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献给中俄文化年[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朱仁夫;;美国的儒学之旅[J];东方论坛;2009年02期
4 张增香;从东西文化成因对比看中朝现代化的起步[J];东疆学刊;2005年04期
5 李铮;;从俄文版《孔子的〈四书〉》看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的流传[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蔡厚清;孔子管理思想与当代西方管理思想之同异[J];经济师;2000年12期
7 于建福;;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8 黄启后;儒学与现代化探析[J];昆明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9 黄启后;;儒学与现代化探析[J];孔学研究;1995年02期
10 赵峰;;儒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教育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启后;;儒学与现代化探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2 曹威;英译《论语》的哲学诠释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D];南开大学;2004年
6 刘学;先秦诸子思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静静;仁者爱人:孔门师徒关系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孔维珍;从文化翻译观看《论语》中仁、礼、君子的英译[D];中南大学;2011年
5 姜振华;越南阮朝科举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尹纪美;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汪丽超;天下为公之大道[D];宁波大学;2011年
8 阮红水;试论儒家作品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9 赵婕婷;[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郭晓铮;从译者责任的角度看林语堂和林戊荪的《论语》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东波;;《论语》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孔子研究;2008年04期
2 张兴成;民族幻觉与中国人的自画像[J];书屋;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旭虎;;想象中国:被建构的形象——解析史景迁的《大汗之国》[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2 郭琳波;;变与不变:史景迁《王氏之死》中的中国形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孙敬鑫;;史景迁: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2年08期
4 张耐冬;;充满争议的史景迁[J];环球人物;2013年33期
5 李厘;;西眼看中国——读《大汗之国》[J];书城;2014年01期
6 李Ym学;;现代董狐如何再现中国?——史景迁著作中译本总评[J];中国企业家;2014年06期
7 谭旭虎;;西方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形象认知与传播——论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黄学军;;游魂无处归 ——读史景迁《天安门》[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1期
9 里奇;史景迁;吴万伟;;研究中国的学者——《人文科学》对史景迁的采访[J];国际汉学;2013年01期
10 华慧;;郑培凯:史景迁和美国汉学[J];山西青年;2013年1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华慧;郑培凯谈史景迁和美国汉学[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党云峰;史景迁:讲动听的中国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林瑞华;美国汉学家告诉你300年前中国人怎样游历欧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郑周明;史景迁:如何跟中国历史人物打交道[N];文学报;2014年
5 谭旭虎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多元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承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李新 马娟;“中国文化的复杂性让人着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早报记者 许荻晔;这个时代对知识的热情,已经转向了知识明星[N];东方早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晶;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雷锦;史景迁的康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7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5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