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来华使节考论
本文选题:使节 切入点:流播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摘要】:自两汉以降,古代来华的各国使节不断,数目众多,在唐代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明清两代,迎来了华夷秩序的巅峰期。各国来华使节的疏密情况,与中华帝国的盛衰状况、中华帝国对外经略的重心、以及遣使来华各国的社会发展需求,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来华使节一般都肩负着多重的综合使命,如政治上建立、维系及增强双方的友好、亲善关系;经济上增强贸易联系、互通有无;文化上则是吸收、学习高度发展的古代中华文明,等等。古代各国来华的使节,在中国一般都受到极为友好和优厚的待遇。他们既是中外文明交汇的桥梁,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他们不畏艰辛,万里来华;他们赠送来与流播去文明成果;他们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付出了可贵劳动。
[Abstract]:Since the Han Dynasty, the ancient China envoys continuously, the number in the Tang Dynasty has leapt to a new platform. During the two dynasties, ushered in the peak period of Huayi order. The density of envoys to China, and the Chinese Empire and the Chinese Empire, foreign heavy heart, and sen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 direct and close relationship. Foreign diplomats are generally shouldering the comprehensive mission of multiple, such as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maintain and enhance bilateral friendly relations, economic Goodwill; strengthen trade links, culture is mutual exchange of needed products; absorption,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So ancient countries envoys, in general Chinese are extremely friendly and generous. They are the bridg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ivilizations, it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y are not afraid of hardships, they donated to thousands of miles; Sent to civilization and spread; the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aid the value of labor.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2 程国赋;唐代小说中昆仑奴现象考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朱昭华;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再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慧君;英国烧珐琅画钟[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
2 戴禾;高宗、睿宗朝日使来唐事考[J];文史哲;1982年06期
3 黎江雨;《锦车使节》的成就与不足[J];中国戏剧;1982年10期
4 田真;;一曲讴歌——赞京剧《锦车使节》[J];中国民族;1982年11期
5 闻观;;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和平使节团来我国访问[J];法音;1982年03期
6 王志勇;;喜娘渡海往父国[J];航海;1982年01期
7 尚祖琦 ,郭守田;马克思《编年摘要》选译[J];史学集刊;1983年03期
8 ;驻华使节参观团来我院访问[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9 李国梁;清代避暑山庄演戏琐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02期
10 陈建民;百年名店王星记扇庄经营史[J];商业经济与管理;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亚非;;朱元璋外交思想与明初外交政策[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2 陈福坡;;郑和下西洋前使日之探讨[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松浦章;;万历四十五年暹罗国遣明使——明代朝贡形态的分析[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陈尚胜;;Pp长寿与高丽、朝鲜王朝的对明外交[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沈定平;;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6 ;编者的话[A];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 2001)论文集[C];2001年
7 ;信息荟萃[A];中国钨工业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4年
8 姜革文;;论唐代商人在唐诗传播中的作用[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博里斯拉夫·马里奇;;努力发展各国之间文化与生态方面的合作——在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刁书仁;;论明朝与李朝的使行贸易[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车玉明;尉健行会见欧亚四国驻华使节[N];人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静宇;中非携手 迎接挑战[N];人民日报;2000年
3 ;周铁农会见部分国家常驻联合国使节旅游访华团[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记者 朱梦魁;人民网阿拉伯文网站正式开通[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 罗辉;尉健行会见四国驻华使节[N];人民日报;2001年
6 记者 倪四义;李鹏会见北非拉美五国驻华使节[N];人民日报;2001年
7 张哲俊;朝鲜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文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马晓毅;中国紫檀博物馆: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交流之地[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黄泽全;非洲驻华使节庆祝“非洲解放日”[N];人民日报;2002年
10 本报驻法国记者 张祝基;更加现实的戴高乐主义[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单冠初;南京国民政府收复关税自主权的历程[D];复旦大学;2003年
2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复旦大学;2005年
4 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红梅;许筠论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华;明朝与占城关系论略[D];暨南大学;2002年
2 李华珍;晚清驻欧使节与海军近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丽杰;传统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嬗变的路径[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4 程家敏;生活的多重图景——对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和《使节》中不确定文本的读者反应[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彭晶;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芳;古代中日官方贸易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岩;清代前期外交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蒋英;论两宋使北诗[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成少波;南宋使金诗考论[D];安徽大学;2006年
10 于燕;清代中越使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72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7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