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以都城社会的考察为中心
本文选题:士人 切入点:市民阶层 出处:《文史哲》2009年06期
【摘要】:城市人口结构与主体人群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士人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是我们在研究唐宋城市社会时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的显著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没有酝酿和诞生如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阶层,他们主导了此后欧洲的发展趋势,引领欧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但形成了城市社会的主体阶层——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通过对城市居民称谓的变化、城市居民主体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重心的下移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城市社会转型有更深刻的认识。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is a problem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discuss deeply when we study the urban societ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remarkable changes in urban society during this period are obvious to all. Although there was no brewing and birth of the citizen class of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they domina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urope since then and led the European society to the capitalist track. But it has formed the main stratum of the urban society-the citize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appellation of the urban residents, the chang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downward shif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urban society. It can make u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宁欣;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2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王艳;;北宋汴渠水利工程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4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雁;;绫的历史嬗变——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选题《中华博物通考》编纂手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关学锐;;中唐大漠孤烟中的一曲婉歌——论李益边塞诗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刘胜男;;“舆论”溯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宋锡玲;;七夕传说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张丽;;安徽岳西方言疑难词语考源五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王柏中;汉代祭祀财物管理问题试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正昌;;泾水与先周历史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福勇;;清代“论词绝句”论贺铸<横塘路>词探析[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陈蔚tD;;从“东坡继承柳词”说重省词史之建构及其方法[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赖_g煌;;格式转换与身份更新——从白话诗到新诗[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梁青;;《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以主题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肖爱玲;;大遗址保护中的整体意识——以汉长安城保护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卫林;;宋代诗学造平淡之说与禅学关系[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卢庆滨;;苏门学士砚铭初探[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次澄;;《谷音集》研析——兼论传统评述之疏失[A];第三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业行业分化与明清江南工匠职业分工的发展[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平;内蒙古地区蒙元城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刘云;宋代产权制度专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周德波;“意”范畴衍生中的三个向度[D];辽宁大学;2009年
6 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谢遂联;都市文化与唐代诗人心态[D];扬州大学;2008年
8 谢彦明;秦汉京师治安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向回;乐府诗本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丹鹃;论唐诗中的牡丹意象[D];华侨大学;2008年
2 赵琳琳;跨,
本文编号:1673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7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