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回避制度
发布时间:2018-04-01 14:36
本文选题:回避 切入点:科举考试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的国家,重人情、讲面子、讲关系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风气,而科举考试作为这样文化背景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操作手段,也终将会论为封建官僚结党营私、任人唯亲的工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具体操作手段——科举回避制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些现象的发生。科举回避制度避免了单纯以家族、人情取士的偏向,促进了考试的公正性、平等性,在一个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科举回避制度的有效施行大大减少了科场内外的徇私舞弊。 科举回避制度在经历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洗礼下,建立了一整套关于科场回避的规定,这其中包括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在科举考试过程中,该回避制度实现了中央与地方回避规定日趋一致,在各朝的推行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适用了科举回避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科举文化的发展。科举回避制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使得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领域实现了公平、公正,为封建社会培养、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皇权与国家的统一。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封建社会里,科举回避制度的执行是多么的艰辛,更何况该制度本身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少缺陷。科举回避制度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它的缺陷带来的历史教训又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考试回避制度的设计上应该很多注意的问题。 文章第一部分讲述了科举回避制度的形成及原因。简单介绍科举回避的概念之后,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发掘科举回避制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出隋唐时期科场内的斗争直接催生科举回避制度产生,而任官回避制度的完善同时又加速了科举回避制度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科举回避制度的发展历程,以隋唐的“别头试”为起点,科举回避制度在宋代出现“牒试”,到明清各种回避形式的完备以及在中央、地方回避规定渐趋一致,科举回避制度至此实现了鼎盛。 第二部分论述了科举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以科举考试的参与者为基础,将科举回避制度分为两类人的回避,分别是考官回避与考生回避。首先,在简单介绍科举考官种类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考官回避的内容,这里包括考官入场前回避、考试期间回避、考官阅卷回避等,最后也总结考官回避的类型。其次,论述考生回避的内容,以两种不同的标准将考生回避分为两种类型,同时也描写了考生回避的奏报流程及后续安排。 第三部分首先总结了古代科举回避制度的三大特点,三大回避形式的产生顺序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的要求;与任官回避相比较而言,科举回避在适用对象上具有双向性;科举回避的范围日益法定化。最后文章分别指出科举回避制度的历史优越性与历史缺陷,在肯定该制度优点的同时,主要从科举回避制度的缺陷入手,吸取该制度带来的教训,为构建现代公务员考试回避制度提出自己一些想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91.3;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希伟;;辽、金、元科举制比较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纯蛟;清代乡试的防弊对策述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吴兆清;清代回避制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01期
4 高中华;肃顺与戊午科场案考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姚红;宋代省试考官述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6 冯会明,刘佩芝;试论宋代对科考舞弊的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7 刘战;清朝的回避制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张建伟;试析清代前期的科举回避制度[J];满族研究;2005年01期
9 游彪;;宋代“牒试”制度论考[J];史学集刊;2007年04期
10 肖建新;;宋代的科举责任追究[J];文史哲;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1696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9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