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财产继承背后的文化逻辑——家系主义
本文选题:传统性 切入点:家系 出处:《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摘要】: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因此是理解中国传统性的关键,而财产制度则是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家庭经济体的性质是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者们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是没有首先澄清中国传统社会拥有家产和宗祧的主体是什么。通过对家庭财产的代际传递中一子和多子的区别的考察,本文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拥有财产和宗祧的主体是家系。中国传统家庭处理家庭财产和宗祧问题时所采取的原则是家系主义。运用家系的概念可以弥合学者们对中国传统家庭经济体性质的争论,家系主义则是隐藏在中国传统家庭制度背后的文化逻辑。家系主义原则对于目前农村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传统家庭制度的理解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性的理解。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so it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 and property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in family system.The nature of the household economy has long been debated by scholar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 why scholars can not reach a consensus is that they have not first clarified wha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hich owns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the patriarchal system.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e and more children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mily proper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main body of the property and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s the family.The principle adop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ies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family property and patriarchal system is pedigree.The concept of family can be used to bridge the debate among scholars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conomy, while pedigree is the cultural logic hidden behind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system.The principle of pedigree still has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life in rural areas.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ystem will be helpful to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hina.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3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曾毅;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6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葛洲;韩蕾;;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初探[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5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文贵;;公司信任度: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礼勇;;从环境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环境问题带来的思考[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牟羡;现阶段中国家庭养老问题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4 张钟鑫;本土化与信誉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磊;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6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王东;颜村家庭养老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莫书有;传统与转型:村落宗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12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1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