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礼乐文化——制度与思想的双重建构

发布时间:2018-04-17 07:22

  本文选题:礼俗 + 礼制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它包括了宗教信仰、习俗制度、人性教养等丰富的含义,是传统文化混沌整体性的特殊表现;政制出于习俗,使先儒对政治怀有较多理性色彩,淡化了当时以天命解释社会制度起源的宗教观念;作为政治制度的礼的功能逐渐淡化,但作为习俗教养的礼持续在传统社会发挥功能,甚至影响到今天;礼的教养方式对我们培养身心统一,防止人格异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Ritual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ont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ncludes rich meanings such as religious belief, customary system, human education and so on. It is a spec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chaos and integr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It makes the former Confucianism have a more rational color of politics, downplaying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the social system by the destiny of that time, the function of the ritual as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gradually desalinated, but the ritual which is cultivated as the custom continues to play a role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s to cultivate the unity of body and mind and to prevent the alienation of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奚;规范 教化 秩序——儒家礼治思想漫议[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2 詹子庆;对礼学的历史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05期

3 李西建;权雅宁;;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樊改霞;;从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看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兼评安迪·格林教授关于民族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5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7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尚学锋;;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文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玉芹;;经学以经世,辨礼为生民[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4期

2 张春慧;;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和谐意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8期

3 李万鹏;姜文华;;中国礼俗概说[J];民俗研究;1989年01期

4 郑晓江;儒家德治、教化与礼制的现代沉思[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陶洁;;三代纹饰的社会化作用[J];文艺争鸣;2010年24期

6 张勇;汤文华;;南北朝易学思想对礼学与礼制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杨宏;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礼学思想[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李岩;周代尊老尚齿礼俗的形成[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9 曹建敦;;周代祭祀用牲礼制考略[J];文博;2008年03期

10 郭迎春;早期儒家礼中的严格节度——立中制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幼雄;;宋代泉州北山·龙·普度与教化[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周谷平;代妮娜;;林砺儒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5 马久成;;中国时尚文化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贺军;高军;张连生;;小麦吸浆虫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扩散传播调查报告[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7 尤殿武;;试论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A];第6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6年

8 刘敬;刘衍聪;;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郑永华;;清代推行教化与治理民间教门之关系试探[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10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群;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詹存钰 白和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广告[N];农民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李卫中;我省启动科普兴农传播行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4 青岛艺术学校 胡修江;顺“性情”还是尊“教化”[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胡乐乐;规训与教化:教育的现代性审视[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李伯飞;传播武术的“海外兵团”[N];中国体育报;2000年

7 □刘华杰;谈谈“科学传播”的主体结构[N];中华新闻报;2000年

8 彭万林;关于增设“艾滋病传播罪”的建议[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潘巳申;促进科技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应用[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记者 石易 通讯员 崔治安;广东:禁止手机传播赌博信息[N];人民邮电;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红玲;晚清湘籍名人日记中的礼制礼俗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6 周勇;知识、教化与欲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刘磊;韩孟诗派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艳秋;明前《木兰诗》接受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冯雅姝;以图式理论分析企业精神传播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金日山;《老鼠嫁女》故事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5 王红;手机流行语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薇;试论3G对传播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杨强;服装的媒介功能及其相应形态的开发与设计[D];东华大学;2005年

8 苏t$;流行时装在第四媒体中的传播[D];东华大学;2006年

9 谢斌;两汉图书事业简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申重实;《儒林外史》刊刻传播及艺术说略[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62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62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