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科学文化观
本文选题:胡适 + 科学文化 ; 参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4期
【摘要】:胡适作为上个世纪初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践行科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文化观: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能促进人类的福利事业,中西文化要发展,必须科学化;科学的目的是致知和求真,而实证性、合理性、普遍性则是科学的特性;他提倡的科学方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主义,二是假设主义;胡适提倡的科学精神中,首推怀疑精神,也包括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这些精神的倡导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扫除愚昧迷信,输入学理,再造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representativ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and sci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Hu Shi formed a systematic view of science and culture in his practice of science: culture must be based on science. The purpose of science is to make knowledge and seek truth, while positivism, rationality and universality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The scientific methods he advocated are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experimentalism the other is hypotheticism 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advocated by Hu Shi include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The advocacy of these spiri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scientific spirit, eliminating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importing science and reconstructing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伟;;现代法的本体价值及其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J];河北法学;2006年09期
2 王玉平;从杜威到胡适——实用主义之变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范劲;关于“五四”疑古思潮同传统关系的思考[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林小波,高玉宽;论胡适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苏鸿;;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5期
6 吴海江;;“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7 尤小立;晚年陈独秀学术与思想的内在统一和分裂——以《孔子与中国》为中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赵凯荣;马克思论中国为何由盛转衰:意识形态与文化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张京华;论胡适“缩短”“拉长”两阶段的古史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吴伯田;从哲学看信息的本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2 沈洁;;革命与颠覆旧秩序:激进民族主义氛围中的反迷信叙事[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郑大华;;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太福;胡适自由主义法律思想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3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超;论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燕伶;变革与融通:走向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肖雄;探访“再造文明”的教育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姚莹;论胡适的学术设想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沈斐;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4年
10 蒋红艳;《东方杂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立岩;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范文瑚;《玩偶之家》在中国——兼评胡适的《易卜生主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黄平权;略论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J];中州学刊;1980年02期
4 刘朝骏;艺术中的拙与巧[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5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6 王建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与实用主义“实践标准”的原则区别[J];哲学研究;1980年06期
7 赵清阁;再创造过程即研究过程——改编《红楼梦》剧本的体会[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8 董如龙;一九七九年关于胡适研究的情况[J];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9 罗竹风;回忆往事,悼念沈志远同志[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10 徐源;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诞生、转化的初步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桂录;;略论华兹华斯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历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铃木义昭;;《改造》“现代支那号”与中国现代诗人——以闻一多的《春光》为中心[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3 黄耀X;;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其一)[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周兰珍;潘洪林;;论瞿秋白的科技观[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郑万鹏;;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温公颐;;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8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9 陈克守;;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比较[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10 马全智;;二十世纪《墨经》逻辑研究概观[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丽霞;访胡适故居[N];安徽日报;2000年
2 [日]大江健三郎 王中忱 译;我如何领悟中国的近、现代文学[N];北京日报;2000年
3 刘凌;唐德刚的“口述历史”[N];中国保险报;2000年
4 张全之;独特的w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王泉根;谈谈人名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韩石山;徐志摩的硕士论文[N];甘肃日报;2000年
7 刘以焕;情痴诗僧吴宓[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对红学专家的访谈[N];河南日报;2000年
9 牧惠;也许是盗版?[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10 史国强;走近我们的精神遗产[N];辽宁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安纲;孙悟空形象文化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6 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浙江大学;2004年
7 江心力;二十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家安;胡适文献整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明建;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谷艳丽;1917—192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海波;最后的觉悟:闻一多诗学价值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袁红涛;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平;论周作人的个性主义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爱军;语言的困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崔新梅;少年意气总非非 几堪损益论为道[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38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3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