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

发布时间:2018-05-27 04:06

  本文选题:胡适 + 汉学 ; 参考:《近代史研究》1999年01期


【摘要】:近代中国学术史上,胡适与国际汉学界的交往之广,历时之长,,或可称最。论国别则有法、英、德、美、俄、瑞典、瑞士、日本、朝鲜,论人物则包括夏德、钢和泰、伯希和、伊凤阁、高本汉、斯文赫定、尉礼贤、佛兰克、庄士敦、翟理斯父子、维列、苏熙洵、慕阿德、李约瑟、阿列克、戴密微、恒慕义、傅路德、魏特夫、狩野直喜、小柳司气太等,几乎囊括世界汉学研究机构及各国汉学名家乃至后起之秀。见多识广弥补了胡适学术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劲不够,使之在议政从政之际保持作为学界领袖必不可少的学术鉴赏力。但国际汉学的巴黎、京都两大主流派成员对于胡适的学术主张与成果不无微辞,这对提倡用西方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胡适及其所引导的主流派颇具讽刺意味。由此可以显现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得失。
[Abstract]: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Hu Shi's contact with international Sinology is the most extensive and lasting. Countries include France, Britain,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Sweden, Switzerland, Japan, Korea, and others, including Shad, Steel and Tai, Paul Pelliot, Ifeng GE, Takamoto, Svenheding, Wei Lixian, Frank, Johnston, and the Zhai's father and son. Wei Li, Su Xilun, Muad, Needham, Alek, Dai Miwei, Heng Muyi, Fu Luther, Wei Tefe, Yuano Zhixi, Xiao Liu Siqi Tai and so on, almost including the world's Sinolog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national Sinology scholars and even upstarts. It makes up for the inherent deficiency and lack of stamina of Hu Shi, and makes it maintain the necessary academic appreciation as an academic leader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and entering politics. However, the academic opinion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two major schools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Paris and Kyoto, are ironic to the Hu Shi and its leading schools, which advocate the use of western scientific methods. This can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context and gain and los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07.8,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天石;读鲁迅致胡适佚札[J];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12期

2 周玉和;“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主张中的战与和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雷颐;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J];近代史研究;1994年03期

4 张家钊;胡适文艺思想剖析[J];天府新论;1994年02期

5 杨扬;文史札记[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6 耿云志;略评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与实践——《胡适传记作品集》序[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03期

7 房列曙;胡适与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旷新年;胡适与意象派[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3期

9 荣瑞和;胡适文学革命理论刍议[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10 徐希军;胡适何以认同理想主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泽庆;;再论胡适与梁启超之间的科玄之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10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陈平原;“大家”与“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伍立杨;两本胡适传[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5 ;湖北省出版《胡适与<自由中国>》[N];湖北日报;2004年

6 谢泳;大树凋零[N];华夏时报;2002年

7 张树伟;“我比胡适还理解胡适!”[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杜德机;胡适与钱锺书[N];东方早报;2010年

9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10 李国涛;重寻历史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4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2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3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5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7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9 胡琴娥;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10 赵卫东;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40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40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