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启蒙读物的徽州书信活套——刊本《汪大盛新刻详正汇采书信要言》介绍
本文选题:启蒙读物 + 徽州 ; 参考:《安徽史学》2007年03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徽州的一册书信活套,指出,作为启蒙读物,《汪大盛新刻详正汇采书信要言》既是一般民众的书信教科书,也可能作为徽州信客的专业培训教材。
[Abstract]:By introducing a book of letters in Huizhou,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s an enlightening reading material, Wang Dasheng's new engraved and correct collection of letters is not only a textbook for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xtbook for clients in Huizhou.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忠;;两地书:从敦煌到徽州(上)[J];读书;2007年02期
2 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1年03期
3 周晓光;南宋徽州人文环境变迁与新安理学的形成[J];江淮论坛;2003年06期
4 许若齐;;徽州旧事[J];美文(上半月);2007年07期
5 庄华峰;明清徽州书院考述[J];江淮论坛;1993年03期
6 梁茵;徽州古城歙县[J];中国外资;1996年12期
7 包正军;故乡的底片[J];时代潮;1996年03期
8 韩再芬;我和《徽州女人》[J];剧本;1999年08期
9 李祥林;弱者·女人·历史——也谈《徽州女人》[J];戏剧文学;2000年09期
10 居辛;古歙木雕[J];上海工艺美术;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学文;;清代徽州房地契的对价记录及其探讨[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2 蒲霞;;徽州旧志与徽州孝文化[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杜诚;;复刊词[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姚存山;;徽州风俗形成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杭州徽州学研究会贺电[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孟庆惠;;徽州民间歌谣中的妇女形象[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孙树霖;;安徽省徽州学学会十八年工作情况报告[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和惠;;明代徽州地契中的“地骨”和“山骨”[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徐婷;;科学技术基础 细节彰显神韵——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志伟;徽州民俗中的谐音文化[N];安徽日报;2002年
2 光辉;安徽黄山学院徽州学社校外实践基地挂牌成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吴顺辉;徽州宗族评说[N];黄山日报;2005年
4 记者 李学军;歙县全面修复古徽州府衙[N];黄山日报;2009年
5 袁媛;白十源:徽州古屋进北京[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构建和谐发展出徽州房地产业[N];黄山日报;2005年
7 郑惠如 陈长文;为人师表的典范[N];黄山日报;2007年
8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唐力行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卞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王振忠 安徽大学学报 汤奇学;走出一府六县[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江志伟;徽州名茶点“寸金糖”[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曾再新 曾宏健;香酥味美徽州饼[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5 周春发;旅游场域中的乡村社会变迁[D];上海大学;2009年
6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杨光道;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8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范伟军;黄生及其《杜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2 王海燕;徽州农村社区教育与教育价值观研究——以安徽省绩溪县井村、汪村为例[D];安徽大学;2003年
3 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4 顾大治;可持续发展观下徽州传统民居技术语言更新的整体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6 齐琨;徽州乡村祠堂礼俗音乐——古筑村和彭龙村的个案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 张萍;从《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看清代徽州民间纠纷和诉讼[D];厦门大学;2006年
8 姜宇钦;万历年间徽州与金陵两地版画插图关系的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9 姜昧茗;论影响明清徽州民居的社会文化因素及表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俊丽;营造自然生长的现代村落[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45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4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