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基层武力与基层社会的转变——以弓手为中心的观察
本文选题:唐宋 + 弓手 ; 参考:《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摘要】:“弓手”一词 ,在宋代之前多指职业军人的一个军种类别 ,赵匡胤建国以后 ,正式将弓手当作维护基层治安的武装力量。这一转变 ,使得弓手与国家权力及地方社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它不仅是宋王朝的政治设计和作为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国王朝维护治安、巩固帝业的基本武力 ,在王朝统治力深入民间的历史上 ,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 ,弓手的出现显示了唐宋之间政治、社会型态 ,以及运作机制的一大转变。以往学界囿于断代研究之限 ,将唐宋的历史问题明显区隔 ,分别讨论 ,以致将历史现象孤立化 ,缺乏联系 ;对基层社会的发展与转变 ,缺乏长时段的观察与联系 ,以致出现断裂的现象 ,影响对中国社会前后相继的历史延续性的完整了解。
[Abstract]:Before the Song Dynasty, the term "bowman" referred to a category of professional serviceme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ao Kuangyin formally regarded the bowmen as the armed forces to maintain public order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is change made the archers mo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tate power and local society. It was not only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olitical design and conduct of the Song Dynasty, but also a basic force for the Chinese dynasty to maintain public order and consolidate the imperial profession. In the history of dynastic domination, it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index. More importantly, the emergence of the bow showed a major change in politics, social patterns,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past, limited by the study of the dynasties,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ere obviously divided and discussed separately, which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henomena, the lack of conn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grass-roots society. The lack of long-term observation and connection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fracture, which affects th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ccessiv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Chinese society.
【作者单位】: 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宋王朝火药兵器应用得失简论[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2 喻学忠;;晚宋士风主流论析[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3 淮建利;;“升隶”与“落厢”:试论北宋厢军与禁军的互动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贾文龙;潘丽霞;;宋代县制改良与积困问题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青松;海军在南宋国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都学坛;2004年03期
6 王云裳;论宋代军队的赢利性经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王云裳,张玲卡;宋代与北方民族军事斗争失利原因的若干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5期
8 程宗璋;略论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伦理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范学辉;论北宋的封桩缺额禁军钱制度[J];史学月刊;2001年03期
10 邓小南;谈宋初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J];史学月刊;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先英;论朱学见证人真德秀[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姚建根;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景新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宋代杂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治国;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2 郭洪敏;论熙宁变法和宋辽划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俊香;北宋军队回易问题浅析[D];西北大学;2005年
5 孟庆鑫;宋初两朝禁军将领群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王路平;宋代阵法与阵图初探[D];西北大学;2006年
7 周荣;北宋冷兵器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8 胡旭宁;宋代巡检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董亚亚;韩琦与宋夏战争三题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张建宁;从《李宝臣纪功碑》看成德军的早期发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治安;;历史上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问题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铭铭;帝国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1期
3 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J];中国农史;2004年01期
4 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陈冠明;李廓行年稽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新识[J];看历史;2010年08期
7 宋亚平;;封建时代的县域治理及其历史启示[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8 庞慧;;科举制下官员的无奈乡愁[J];寻根;2008年01期
9 王力平;;中古士族到士人的演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万昌华;;再论秦汉以来我国乡村基层行政的专制性[J];泰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朱佩娴;华北社会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保持连续[N];人民日报;2009年
2 杨念群;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克服[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云鹤;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韦宝宏;士绅与宗族制度论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永志;城隍神信仰与城隍庙研究:1101-1644[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3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6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