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思想文化转型:国内不同学科范式下的研究与认知
本文选题:唐宋 + 思想文化 ; 参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学者在经学史、哲学史、思想史等学科范式下,对唐宋思想文化转型的过程、原因等问题已形成相异或又相联的丰富论说。这些论说中寓含着如汉宋经学转变的过程、理学的发生过程、世界观的新旧交替过程等多种具有典型性的分析模式。研究表明,当以"唐宋思想文化转型"为题进行考量时,学科间视域和方法的融通实属必要,否则,只能陷入不同学科范式的"自语"境地。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domestic scholars have formed different or interrelated theories on the process and caus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under the paradigm of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thought. These theories contain a variety of typical analytical model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n and Song classics, the occurrence of Neo-Confucianism, the alternate process of world outlook and so on. The study shows that when the topic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between disciplines, otherwise, they can only fall into the situation of "self-talk"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paradigm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C7700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晓淮;原经: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4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5 陈徽;戴震与江永关系的再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王艳秋;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黄瑜;"和"与儒家传统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郭渊;;海外华人与中国传统文化[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丽;;“上苍”一词的词义变化及其英语翻译探讨——以“感谢上帝,感谢上苍”英译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赵伯雄;;《春秋》“史外传心要典”说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王敦琴;;张謇成败辩证观[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林乐昌;;张载理观探微——兼论朱熹理气观与张载虚气观的关系问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9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潘畅和;;浅析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4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周玉梅;周邦彦词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莉;唐代女冠诗人及其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史海娜;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红卫;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张尚英;刘敞《春秋》学术论[D];四川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漆侠;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0期
2 胡如雷;唐宋时期中W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J];史学月刊;196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洁;唐宋女性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后妃制度研究》(唐宋卷)[J];学术月刊;1996年04期
2 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6期
3 杨际平;唐宋土地制度的承继与变化[J];文史哲;2005年01期
4 薛政超;;《中国移民史》唐宋湖南移民实例考校[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4期
5 张琳琳;;唐宋服饰文化内涵之比较——以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葭森健介,马彪;唐宋变革论于日本成立的背景[J];史学月刊;2005年05期
7 罗yN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02期
8 郑璋鑫;唐宋及明清之际的钱(银)荒与启示[J];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J];文史哲;2005年01期
10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J];文史哲;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探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何忠礼;论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N];杭州日报;2005年
3 周武;新文化史的兴起[N];文汇报;2006年
4 专栏作家 李国荣;科举废除百年谈[N];中国档案报;2005年
5 国风;中国乡村体制的特点及秦汉的乡亭里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6 雷依群;重新认识秦亡汉兴[N];光明日报;2003年
7 刘士林;大运河城市群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张贺;点校本“国史”6月开始修订[N];人民日报;2007年
9 黄亚明;官、民与鬼神的互相协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王颖姝;破译千年神话[N];湖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云鹤;唐宋时期落第士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金丽丽;唐宋同居共财的大家庭[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翠改;唐宋时期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丁双双;唐宋时期民间的丧葬消费习俗[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冉冉;唐宋生日礼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艳;论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圆圆;《玉海》实录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1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8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