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生态视野下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

发布时间:2018-06-20 11:29

  本文选题:生态环境 + 都城 ; 参考:《中国农史》2007年03期


【摘要】:文章从生态环境变迁角度分析影响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原因,认为关中地区在唐朝及其以前长期人口过载引起长安及其周边关中地区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河渠水量减少,叠加唐中期气候转冷的自然因素致使长安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承载力下降是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内在原因之一。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loss of capital status in Changa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ng term overloading of population in and around Guanzhong caused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decrease of river channel water in Changan and its surrounding Guanzhong area. The natural factors of superimposed climate cooling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caused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in Chang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e decrease of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s one of 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Changan to lose its status as a capital city.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晓军;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1期

3 张玉芳,邢大韦,刘明云,粟晓玲;关中地区历史特大干旱探讨[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2年03期

4 高福顺;;长安北京成为封建社会前后期都城的内在因素[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瑜,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周晓红;赵景波;;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灾害关系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3 吴晓军;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于赓哲;;《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试论唐五代主要疾病种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薛正昌;宁夏历代生态环境变迁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王飞,李锐,谢永生;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7 赵景波;郁耀闯;王长燕;;1850—1949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勾利军;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J];史学月刊;2002年02期

9 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4年06期

10 周尚兵;山南道在唐代政权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J];史学月刊;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磊;张法瑞;;《齐民要术》与北魏的畜牧业生产[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爱玲;西汉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9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袁野;唐代的自然灾害[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登伟;秦岭南北环境变化人类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水资源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华清;盛唐长安的供给[D];山东大学;2006年

5 朱宇强;略论唐代伊洛河水系与洛阳城水灾[D];暨南大学;2006年

6 吴畅;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崔存岭;马文升的西北边防文献整理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小生;唐代江南西道水路安全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南江;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晓霞;清前朝(1644-1840年)湟水流域田赋制度的实施及其环境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福顺;论古都北京形成的地理基础[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陈家其,姜彤,许朋柱;江苏省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3期

3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4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5 吴宏岐,党安荣;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6 蓝勇;近2000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的推移与气温波动[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7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8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2期

9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年02期

10 蓝勇;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J];学术研究;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峰 ,王义民;北京城的历史变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3期

2 贾正中;隋唐时期中日佛教艺术的交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胡益祥;夷门自古帝王州[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耿玉儒;汲县文化馆组织文物工作座谈会[J];中原文物;1980年02期

5 冯永轩;说楚都[J];江汉考古;1980年02期

6 陈耀钧;试论江陵楚墓的特点[J];江汉考古;1980年02期

7 金谈;“野”——看胡芝风演百花公主[J];上海戏剧;1980年04期

8 刘灿;寓言新编二则[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1期

9 王丕忠;阿房宫与《阿房宫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10 单远慕;北宋时期的东京[J];史学月刊;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桂琛;彭敏;周立华;马世震;王玉学;;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彭敏;陈桂琛;王亚军;;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刘迎春;;江河源生态环境对其流域的影响[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4 赵鸿斌;王占林;郑淑霞;;青海湖旅游资源环境及其保护对策[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5 张国英;;效法郑和,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郭占荣;刘花台;;西北地区凝结水及其生态环境意义[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唐克丽;贺秀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侵蚀环境调控[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9 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10 孙淑英;喻敬南;;扶贫·治愚,改善生存环境[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首都生态环境[N];北京日报;2000年

2 记者 杜鹃 通讯员 王永庆;灵山生态环境让人担忧[N];北京日报;2000年

3 通讯员 张雁明;农家用上洋厕所[N];北京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苗福生;开封一个王朝的背影[N];中国财经报;2000年

5 记者 姜秋霞 王中山;河南想成为文化旅游大省[N];中国财经报;2000年

6 记者 陈伟;建设世界级生态环境经济区[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森林旅游要爱护生态环境[N];中国旅游报;2000年

8 记者 代随刚 通讯员 徐维新;江河源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研究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0年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张家宝;气象与新疆环境保护[N];中国气象报;2000年

10 裴先进 黄德胜;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N];中国水利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赵希岳;~(60)Co+~(95)Zr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动力学[D];浙江大学;2002年

5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龚国强;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振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着共产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许臣峰;船舶航行搁浅海事的预防[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3 李彦;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0年

4 李英翠;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生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余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彭茹燕;和田河中游地区景观格局遥感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7 梁保平;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D];西北大学;2001年

8 李欣苗;福地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9 齐永华;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生态环境恢复与调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拓;537-1放射性废物库环境地质评价[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044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44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