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本文选题:今古之别 + 心通意会(empathy)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摘要】: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人” ,又要尊重其特有的思想、风俗等习惯 ,通过论世以知人的方式了解往昔。故解释古书最好“不改原有之字 ,仍用习见之义”。
[Abstract]:Whether those parts of the ancient books or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seem meaningless or even ridiculous or not reasonable are ignored or rejected, or are the most inexplicable aspects of the literature selected to be examined? Quite different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which may open a different system of meaning. To the people of the past and their expressions, we should not only make it clear that they are "others" different from us, but also respect their unique ideas, customs, and other habits, and understand the past through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the world. Therefore, it is best to explain the ancient book "not to change the original word, still use the meaning of see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2 张艳;论古希腊的人本史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易兰;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宇杰;历史之谜:从一种假说到科学的嬗变——兼谈维科对马克思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 丰子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易宁,李永明;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邱国盛;从戊戌维新看近代北京、上海的城市互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8 陈文新,王君丽;对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新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9 邹家炜;档案工作者应该学点中国档案史[J];档案学通讯;1986年01期
10 徐嘉;诚信建设与价值导向[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谢飘云;;中外文化交流与岭南近代散文风格之嬗变[A];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江沛;;战国策学派文化形态学理论述评——以雷海宗、林同济思想为主的分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5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9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金连;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元琪;近代中国妇女放足运动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6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7 季岸先;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谢白清;论新闻大特写的兴起与发展[D];广西大学;2002年
10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94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9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