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选题:青藏高原 + 过去年 ; 参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选取24条明确指示气温的树轮、冰芯和沉积物等高分辨率环境记录,提取1981条气温记录,采用单样本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重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十年分辨率气温序列.该序列表明过去2000年温暖时段主要发生在0-235AD、775-1275AD和1845-2000AD,冷时段在245-765AD、1045-1145AD和1385-1835AD.小冰期在青藏高原表现明显,最冷时段为1635-1675AD;19世纪气温开始转暖,并在20世纪后期突破过去2000年的极值.过去2000年气温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较为显著,245-765AD是过去2000年持续时间最长的冷期,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季风衰弱,季风分界线南移,植被带南移,导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原季风分界线的鲜卑秃发部和吐谷浑部等南迁,同时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区域战争、气象灾害等息息相关.
[Abstract]:Twenty-four high-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records, such as tree rings, ice cores and sediments, were selected and 1981 air temperature records were extracted. The single-sample correction and multi-sample average integ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resolution temperature series of the past ten years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past 2000 years. This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the warm periods occurred mainly in 0-235AD 775-1275AD and 1845-2000AD in the past 2000, and the cold periods were 245-765AD1045-1145AD and 1385-1835AD. The small ice age is obviou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coldest period is 1635-1675 ADT, the temperature began to warm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broke through the extreme value of the past 2000 year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past 2000 had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society. It was the longest cold period of the past 2000. During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monsoon weakened, the boundary of the monsoon moved southward, and the vegetation belt moved southward, leading to the displacement of water and grass. Xianbei baldness and Tuguhun, which live in the boundary of the original monsoon,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wars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550001)资助
【分类号】:K207;P4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庆,刘桂莲;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J];气象;1999年04期
2 胡学文;;气温变化1℃值多少钱?[J];地球;1993年06期
3 哈斯;内蒙古地区分区气温变化的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0年02期
4 雷媛,孙彭龄;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J];气象;2001年10期
5 陈晋阳;全球气温变化的千年回顾[J];世界科学;2001年02期
6 雷媛,孙彭龄;浙江近百年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J];浙江气象科技;2001年04期
7 李雪铭,葛庆龙,周连义,李双建;近二十年全球气温变化的居民用电量响应——以大连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8 刘莉红,郑祖光;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9 娄德君,孙卫国,李治民;近百年齐齐哈尔市的气温变化[J];气象;2004年12期
10 娄德君,孙卫国,李治民;齐齐哈尔市气温变化小波分析[J];气象科技;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明庆;刘桂莲;;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2 张国玲;;谷城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3 钱维宏;;全球气温变化的规律、原因和未来预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区域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区域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司鹏;李庆祥;李伟;殷红;;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钱维宏;秦爱民;;半个世纪来的中国区域气温变化[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哈斯;兰斌;;近40年内蒙古地区分区气温变化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尹文有;肖子牛;郑皎;王继红;;红河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A];2008年滇黔桂三省区七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俊晖;监测气温变化拟定上货波段[N];中国服饰报;2011年
2 保健时报记者 曾佑忠;秋季养生从肺开始[N];保健时报;2006年
3 记者 袁红颖;哈市出现近十年来首次冬季持续低温[N];哈尔滨日报;2011年
4 王利;饮食 运动 心情一样都不能少[N];保健时报;2004年
5 钱伟;春季护肤防干防痘[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齐念慈;别把“秋冻”理解歪了[N];保健时报;2005年
7 通讯员 谭萍;寒潮来袭 医院门诊量剧增[N];大众卫生报;2008年
8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热浪袭日本致109人丧生[N];文汇报;2010年
9 英国《卫报》/刘雅芳 译;气候变暖每年蔓延1/4英里[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特约记者 郭继萍;全疆大部无风雨中秋宜赏月[N];阿克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余龙;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青;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辛慧慧;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4 裴兴云;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于群;山东省冬夏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陈静林;城市化进程对珠三角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郭丽香;过去3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温变化的比较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方宝成;秦岭同纬度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及其差异性[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96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9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