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
本文选题:国学 + 国学研究 ; 参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摘要】: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re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problems. Although Sinology is a modern concept, its connotation can cover the ancient Chinese academic culture, it mainly belongs to the value level, is the "learning of virtue".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modern academic development. It regards i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mainly i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and as "the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temporarily shelve the value dispute and advocate a cross-cultural idea and method of "learning without Chinese and western" so as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tter.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K20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铭;;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方铭;当代学风的流弊及发扬“汉学”传统的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魏义霞;对人的不同界定与模塑:古代与近代人生哲学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3 翟广顺;;梁启超与福泽谕吉: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启明星[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张世文;“做人”与“做某种人”的统一──关于人的素质及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薛其林;;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中心与融合创新——以严复、梁启超、章太炎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王振雨;;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美育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朱成全;;对哲学的断想[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徐曼;梁启超与西方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03年04期
9 寇冬泉;;生活育德是中国传统德性培育基本范式的回归与超越[J];道德与文明;2006年03期
10 王光荣;梁启超的心力说[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苏中立;;执西用中·尚实达用·世运转变——严复经世致用思想的独特性[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夏晓明;;试论李大钊的史学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3 李庆本;;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徐晓望;;妈祖信仰及其文化精神[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法芹;《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庆利;功利主义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5年
4 于立深;公法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论[D];吉林大学;2005年
5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6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7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D];武汉大学;2006年
10 杨占国;政治文明语境下权力制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麒蓉;斯诺的两种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1年
2 刘培培;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红娟;中西方文化与管理比较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4 黎明;出场与退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宝兰;梁启超《新民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宋丽娜;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熊全慧;新民与新国[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爱国;;第三次国学浪潮:复古还是复兴[J];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07期
2 张梦;;天价“国学班”背后的浮躁[J];中关村;2007年07期
3 陈文新;;为晚清以降的国学思潮立此存照——写在《国学档案》前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0期
4 陈斐;;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5 邓小军;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6 高专诚;;“国学热”中谈国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J];理论参考;2007年07期
8 ;国学不是一个圈[J];国学;2007年03期
9 刘丹忱;;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1期
10 朱邦芳;;国学研究院举办《中华文明史》(第二、三卷)英文译稿研讨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本;;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陈绛;;从“中学”到“国学”——兼论国学的现代性[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3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谢金良;;关于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罗明江;;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陆寿麟;;东方文物保护的理念与方法[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俊华;;倡导“华夏新国学”之缘起[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恒升;申继亮;;跨文化情境下创造力测验独特性维度计分的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曦;张建新;;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问卷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家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也谈国学争鸣的历史论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爽;“特色中华国学”溢彩鹤乡[N];盘锦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瑞英;国学研究论坛呼吁汉字传承必须保持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4 林存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也论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一鸣;万万不能化“神奇”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记者 张微;第二次“国学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任国征;台湾的国学学术机构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刘尊明;国学研究的现代化趋势[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洪波;清华国学尝试“体制特区”办院模式[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整理 戴金波 邓梦军;国学=中国古典学[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4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9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谌岍;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团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彭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台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井上博文;企业文化会超越国家文化吗?[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谢萍;小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芸;中法葡萄酒跨文化构想[D];中山大学;2010年
6 汪冠林;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在中国的希望和挑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俊捷;汉英企业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及山东企业篇章的英语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国红;《案例》:广州生力碑酒有限公司——成功的跨文化市场营销[D];暨南大学;2000年
9 吕洁;论译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02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0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