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7-16 15:00
【摘要】:《本纪》作为《史记》的总纲,与其他四体之间存在着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史记》以《本纪》为叙述中心,不但建立了以帝王为核心的史学叙述结构,而且还承担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和价值判断体系。与其他四体相比,《本纪》特别关注一代之兴衰的全过程,这一叙述的特征是突出时间线索,从一代兴衰的历史中总结社会运动的周期,揭示社会运动的大势。
[Abstract]:As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there is an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ok of History and the other four bodies. Taking the Book of History as the narration center, it not only establishes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with the emperor as the core,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emperor as the core. It also undertakes Si Maqian's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value judgment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our bodi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eneration is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in this perio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narrative is to highlight the time clue, sum up the cycle of the social movement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eneration, and reveal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social movement.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强;道德伦理的政治化与秦汉统治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军靖;《洪范》与古代政治文明[D];郑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丹;司马迁经学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2 杜春龙;《孔子诗论》与汉四家《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郭建萍;西汉的教化思想与教化形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姚军;司马迁心态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5 杨青;《史记》的政治史性质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D];苏州大学;2006年

6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强;帝王思维与阴阳五行思维模式——兼及秦汉神学政治[J];晋阳学刊;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爱春,陈伟军;《史记》的论辩特色[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2 张振龙;由《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追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俞樟华;《史记》峻洁论[J];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4 吴汝煜;谈《史记》散文的艺术美——兼谈司马迁的审美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5 张剑平;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J];回族研究;2002年02期

6 纪晓建;《史记》中道家思想占主导[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杨光宗;从《史记》编纂看司马迁的编辑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8 陈友冰;论《史记》兼容性[J];学术界;1994年03期

9 张显传;司马迁与历史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05期

10 党大恩,党艺峰;《史记》学术史传研究——春秋至西汉中叶的士人状况[J];人文杂志;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继昌;;在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志强;;在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乔高社;;在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袁仲一;;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尚永亮;;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江起龙;;老子——养寿160岁的长寿王[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7 赵光勇;;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何炼成;;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经济学家[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胡显中;;司马迁和班固经济思想比较[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10 霍松林;;文雄四海仰龙门[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承德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 沈玉波;千年苦旅[N];承德日报;2010年

2 闫德亮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德治”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3 郝润华;融通与超越[N];光明日报;2005年

4 袁雨萌;让孩子心中站立起一位英雄[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记者 高晓军;三迁城址的古道要冲[N];雅安日报;2009年

6 王耀;司马迁夫人柳倩娘[N];民主协商报;2005年

7 牛鸿恩 北京师范大学;《史记》注证有新篇[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刘保富;司马迁是怎样死的[N];团结报;2002年

9 贵州历史学者 范同寿;贵州学者 把“夜郎自大”还给司马迁[N];西部时报;2010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 韩兆琦;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自然;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D];河南大学;2008年

4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涛;元前《史记》诠释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肖宏丽;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秋佳;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潘法宽;《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7 高晓红;论《史记》中的士人文化精神[D];西北大学;2008年

8 柴振威;《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新华;论司马迁和《史记》中的失败英雄[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志纯;从《史记》对《左传》的取材透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6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26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8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