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西方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形象认知与传播——论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7 18:26
【摘要】: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的现代中国研究聚焦于中国向现代转化这一复杂艰难的历史过程,他以一种匮乏叙事逻辑将中国排除在"现代"范畴之外,并且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不断作类比联系,意在呈现中国历史的重复性节奏。这一做法与史景迁去历史化的"现代"概念界定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较一般学者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具备较高的大众认知与接受度,他所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考察史氏现代中国研究在学界与非学术受众中的接受将我们推向了知识话语生产与大众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深处。
[Abstract]:Jonathan D. Spence, an American historian, focuses on the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China into modern times. He excludes China from the category of "modern" with a lack of narrative logic.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status quo are constantly compared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repetitive rhythm of Chinese history. This practi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finition of "modern"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modern Chinese study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migration has a wider audience group and a higher public 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than the general scholars, the modern Chinese image he constructed also ha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The acceptance of Shi's modern Chinese studies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non-academic audiences has pushed us to the depths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discourse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masse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史景迁的中国形象研究”(11CZW04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史景迁研究”(10YJC75107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旭东;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J];读书;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田婷婷;;消费主义与我国社会转型下的电视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王陶峰;;陈师曾文人画论的“现代”意义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董淮平;;解读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7 李兵;;媒介文化语境中的误读[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8 刘阳;;进化与天演——重读《天演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3期

9 袁艳;对时尚杂志批判的批判[J];编辑之友;2004年06期

10 周湘斌;;政府与市民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一个香港社区工作案例的后现代主义观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9 唐静;“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军奎;新农村建设中村落街巷景观改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麻;;魂牵梦绕的中国——写在《竹内实文集》全部面世之际[J];博览群书;2006年10期

2 何培忠;;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5期

3 谭旭虎;;想象中国:被建构的形象——解析史景迁的《大汗之国》[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4 ;《竹内实文集》(十卷本)在中国出版[J];博览群书;2006年10期

5 关山;德国汉学的现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3期

6 郑海燕;荷兰中国研究的历史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萧俊明;;北欧中国学追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8 学仕;;毛里和子:日本汉学大师[J];中外文化交流;2011年04期

9 ;简讯[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10 付译婷;;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范勇鹏 王婧怡 译;中国需建立本土化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筱芸(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荷兰汉学研究与荷属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 A close relatioship between East India & Chinese Cluture Study[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晶;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雷锦;史景迁的康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0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30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9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